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07年9月28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亦有可聞:魏延為何負上「叛徒」罵名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9-28]
放大圖片

錢樹良

 四十多年前的1959年1月杪,郭沬若在「光明日報」發表《談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一文,認為「曹操對民族的貢獻是應該作高度評價的」。隨於稍後時間,該報先後刊出歷史學家翦伯贊、王昆侖、吳晗撰寫的《應該替曹操恢復名譽》、《歷史上的曹操和舞台上的曹操》及《論曹操》各論文。未幾,郭老於3月14日再撰文《替曹操翻案》,在「詩友」毛澤東認同下,刊於該年3月23日《人民日報》。經此,一時之間,風起雲湧,歷史學家及學術界,紛紛替曹操重新定位,戲曲演藝界也來湊熱鬧,替舞台上白臉的曹孟德添上少許淺淡紅暈,推翻幾百年來一般人視曹操為「奸雄」的成見。

 羅貫中以晉代陳壽的《三國志》為藍本撰《三國演義》,但為了加強小說的感染力,羅貫中在小說中虛構個別情節,更因個人的喜惡,突出小說人物形象及情節高潮佈局。

 縱觀《三國演義》全書,可以看到羅貫中在下筆前,主觀地將三國時代歷史人物作「忠」「奸」、「正」 「邪」定型,以此經緯發展,縱然故事情節、人物性格有悖史實,但小說流傳數百載,深入民心。

 《三國演義》除曹操外,像魏延、劉禪(阿斗)、貂嬋、司馬懿以至諸葛亮等人物也頗有爭議之處。

 以魏延而言,這官拜至南鄭侯的劉蜀大將,由於羅貫中把他定位為「反骨」「叛徒」,在其生花妙筆下,與陳壽的《三國志》記述不同,令到魏延的出場已帶著「賣主求榮」的罵名。

 《三國志.蜀書第十》記載:「魏延字文長,義陽人也。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

 陳壽已很清楚記錄:魏延是劉備的部屬,而不是降將。

 所謂「部曲」,乃當時軍旅的三級編制名稱。此為源於東漢末年,豪門世家軍閥各自割據,以「部曲」 編制建立軍隊,用今天的說,「部曲」是豪門世家的私人軍隊。

 如果認同陳壽的記載,那麼,魏延早以「部曲」身份追隨劉備入川,而不是《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所講那樣:救了黃忠;殺「米飯班主」長沙太守韓玄,慕劉備之名,由關羽引見投降劉皇叔。

 但是,因為羅貫中早已把魏延定位為「反骨」「叛徒」,不單只添枝加葉,竄改《三國志、蜀書》中魏延的身份,更在《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諸葛亮初見魏延時,說他後腦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以此透過諸葛亮英明神武形象,加深塑造魏延的「反骨」定位,從而發展到後來魏延中了諸葛亮預先安排,被馬岱所殺,故事情節互相呼應,神化了諸葛亮。

 但是,一生謹慎的諸葛亮,當關羽引魏延見劉備時,魏延一身戎裝甲胄,頭戴鐵盔,諸葛亮竟然會有 「X」光眼,能透視鐵盔,見到魏延腦後的「反骨」,簡直匪夷所思。

 三國紛爭年代,彼將此投,亦多有之。例如:法正食劉璋俸祿,卻助劉備奪取益州;嚴顏降張飛後並沿途招降四十五處關隘。若以「叛逆」治罪,二人早應斬首。但均受劉蜀重用,法正更官至尚書令,地位僅次於諸葛亮。為何偏偏容不下魏延,因為羅貫中心中早有定位。

 至於「命相」這一回事,見仁見智。一個人的定位,除本身言行修養才幹外,還須視乎周邊的人對他的評價及信任程度。

 先別說劉備對魏延信任有加,光是指斥魏延有「反骨」的諸葛亮,在二十多年的三國紛爭中,多次委以重任,後主劉禪建興五年,諸葛亮駐守漢中,任命魏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這較諸以鎮東將軍身份隨諸葛亮進駐漢中的「五虎將」之一 「常山趙子龍」的地位猶高。

 諸葛亮征孟獲、北伐,以至六出祁山,也委魏延以重任,與趙雲同為大將總督軍馬,而後來繼承諸葛亮遺志;肩負治國重任的蔣琬,當時亦只為將軍,不及魏延那麼受器重。

 北伐時,魏延夥拍黃忠或趙雲衝鋒陷陣,或獨任先鋒。當諸葛亮六出祁山,最後一次北伐,也由他與姜維作先鋒……。由此可見魏延的「反骨」,在諸葛亮心中只是一個朦朧概念。

 至於劉備,生前對魏延頗為器重,光從他稱「漢中王」後遷治成都,行前選派將領鎮守漢中一事,即可見其一斑。劉備出乎眾人意表地委任魏延,而不委任義弟張飛。 (上)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