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11月29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社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新中國軍艦首次訪日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11-29]

何亮亮 鳳凰衛視時事評論員

 應日本海上自衛隊邀請,中國海軍「深圳」號導彈驅逐艦(舷號167)11月21日上午從廣東湛江港啟程,於11月28日至12月1日對日本展開友好訪問,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艦艇首次訪問日本。

 近代以來的中日國力對比,從19世紀後期開始直到1972年中日關係正常化,一直是日強中弱,反映在海軍實力上也是如此。李鴻章赴日乘坐的已經不是大清的海軍艦艇,而是德國商船。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在海上佔盡優勢,中國海軍當時幾乎沒有和日本海軍有過真正的交戰。

中國軍艦首次訪日意義深遠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根據當時盟軍總司令部的規劃,中國應派一個陸軍師的部隊,作為中國佔領軍駐日。但由於內戰,這支軍隊最後沒有選擇東渡日本,而是奉命參加內戰,後被解放軍殲滅。如果當時中國佔領軍駐日,中國海軍艦艇也會相應地出現在日本海域。但是歷史沒有給中國這個機會。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同盟國方面決定將日本海陸空三軍裝備就地徹底銷毀,只留少部分作為運輸之用。1947年初,盟軍總部決定將尚可用的艦船交給中、美、英、蘇四家均分,作為日本戰敗後對同盟國象徵性的賠償。中國獲得34艘軍艦,包括驅逐艦、護航艦、巡防艦、掃雷艇及各型運輸艦,總噸位35000噸。日本的賠償軍艦共分4批,在當年7月至10月駛往中國上海。

 第一批日本軍艦到達上海外灘時,佇立守候多時的萬千中國民眾夾江歡呼,喜極而泣,萬人空巷,一吐多年來受日軍凌辱之氣。這34艘日本賠償軍艦,是中國軍民八年浴血抗戰獲得的來自日本的唯一戰爭賠償。而這一段歷史,國人多數或許並不知曉。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但與日本無法建立正常的關係。在美國的壓力下,日本與在台灣的「中華民國」簽署了舊金山合約。由於日本受和平憲法的約束,而且也沒有真正的海軍,因此日本和台灣沒有實質的海軍交流。1972年中日關係實現了正常化,但兩國之間的軍事交流,直到今年8月中國國防部長曹剛川訪問日本,雙方才正式確定了具體交流項目,包括這次中國軍艦訪日。政治關係決定了雙邊關係的其他部分,特別是大國之間更是如此。中日政治關係在安倍內閣成立之後迅速改善,這是中日軍事交流的前提,也是「深圳」號出現在日本港口的前提。

軍艦訪日一小步 建立共識一大步

 今天,「深圳」號訪問日本,是中日軍事互信的一小步,但卻是很重要的一步。我不知道日本民眾將如何看待這一事件,但拂去歷史的塵埃,面對今天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艦首訪日本,卻不能不讓人感慨萬千。

 從甲午戰爭以來,東亞首次出現了中日兩強並列的局面。儘管中國的GDP與日本尚有相當差距(以美元計大約是日本的一半),但是中國的國土面積、人口規模和生產、消費潛力均優於日本。日本人口只有一億多且呈負增長,國內的發展已經飽和,相比之下,中國的發展前景顯然更佳。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地位,相對也較日本有優勢。今天的日本人正在逐漸明白和接受這一現實,因為日本不可能阻擋中國的復興,與其做擋車的螳臂,不如順應這一趨勢,以獲得日本最大的利益。

 從中國的角度來看,既然歷史沒有給中國報復和懲罰日本、從日本獲得戰爭賠償的機會,就只能告別悲情的歷史,不再沉湎於歷史的傷痛之中。一個現代化的、和平發展的日本,是中國和平發展的重要外部條件之一。中國不可能再與日本交戰。儘管很多中國人還不能心平氣和地對待日本,但是中國領導人表現出來的高瞻遠矚的視野與魄力,必將能制約日本的精英階層。告別了小泉時代的日本,正在形成重新打開對華關係的共識,於是才有了「深圳」號的這次出訪。(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社評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