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峰
2008將成為「民生年」,或者將成為一個全球性關注民生時代的開啟年度。
剛剛過去的2007年,繼續由美國主導的反恐戰所籠罩,以致於歐洲此起彼伏的大罷工活動,受到一定程度的忽略。除了英法兩國的罷工引起國際傳媒的關注外,其他如德國、意大利和匈牙利等國的類似罷工都很少能登上國際版面。
被忽視,並不等於不存在,如果不加重視,總有一天會出現更大的爆發。
這一點很多位處高位者都看到了。先是天主教教宗本篤十六世在梵蒂岡主持聖誕子夜彌撒時,呼籲世人多關心弱勢族群和身邊的人。
他特別警告,公眾生活水平愈來愈高,但卻愈來愈不關注信仰、貧窮的人和身邊的人。在倫敦,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也在聖誕節致辭中,強調應當照顧社會上的弱勢群體。
接著,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發表元旦賀詞,提到會重點改善民生。他指出,今年是改革開放三十周年,政府把重點放在改善民生問題上,要「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促進社會和諧。」
反而在香港,政客們繼續將精力放在爭取民主的政制之爭上,對民生缺乏應有的或者起碼是同等的關注。全國人大常委會議上首度明確香港普選時間表,所謂的「泛民主派」不是根據此決議,為落實2017特首普選做好準備工作,以及為2020年普選立法會創造條件,而是以抗議和示威做回應,繼續對抗而非合作。這樣的活動,只會給政客帶來更多的曝光度,佔用了本該探討諸多民生問題的時間和精力,並非香港市民的福氣。
沒有民生的民主,對於大多數選民是沒有多大意義的。這一點,美國就是最好的例子。美國民主黨候選人愛德華玆早就公開「兩個美國」的說法:一個由有錢人和特權階級構成,一個由每日不停勞作的普通人構成,強調美國人的貧富和權利差距加劇。
是否順應世界性潮流,回歸民生議題,正是展現香港政客們服務市民誠意的機會。調整心態,為創造2008民生年作出努力,現在還為時不晚。(文匯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