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3月5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內地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非遺」瀕絕響 委員疾呼保護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3-05]
放大圖片

 ■皮影、刺繡、儺戲等民間瑰寶瀕臨絕響,亟待保護。資料圖片

 【本報兩會報道組北京4日電】具備濃郁地方特色的華州皮影戲、精美絕倫的蘇州刺繡、風格古樸的丹寨苗族手工蠟染……這些在薪火相傳中繼承和發揚的民間瑰寶正從人們的視野中慢慢遠去。為此,致公黨委員在政協提案中提出,要加強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提案認為,華夏五千年,非物質文化遺產異常豐富,如昆曲、蘇州評彈、蒙古族長調民歌、針灸等,都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自2003年初國家實施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以來,政府對保護民族民間傳統文化非常重視,文化部門為此做了大量基礎性工作,如審定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等。

 但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仍然面臨日漸萎縮的困境。一些依靠口授和行為傳承的文化遺產正在不斷消失,許多傳統技藝瀕臨消亡,隨意濫用、過度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象時有發生。

 致公黨委員調查發現,一些民間藝人也只是把傳統文藝、技藝當作他們賴以生存的「手藝」,不收徒弟不外傳,甚至連子女也不傳,這給收集整理保護工作帶來相當大的困難。部分政府機構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時,盲目跟風,追求形式,卻忽略了對文化遺產本身歷史背景和文化特徵的了解。

地方「申遺」作秀 原味走調變形

 以淮河地區為例,該地區很多地方為了申報花鼓燈,不僅集中了大批老藝人進行培訓,還請了許多舞蹈家作指導,力求場面盛大。然而事實上,花鼓燈原本是淮河兩岸百姓在祭祀大禹王時才跳的,以祈禱免遭水災,並不是什麼有趣的表演。

 同樣,江西某地為了「申遺」,將當地百姓用來祈禱、祭祀的儺戲搬上戲台,聘請播音員報幕;某地將業餘道情皮影班組升格為劇團,計劃修建劇場,並以此向文化部門要求撥款等等,導致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嚴重走調變形,失去其原始性和多樣性。

 提案認為,「申遺」的首要任務應該是保護,而不僅僅是品牌展示。如今「申遺」處於初期階段,應該集中力量先申報瀕危和口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保護為主。

 據此,致公黨委員建議要盡快出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指導方針,發揮專業劇團和民間力量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積極作用,才能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會消逝。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內地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