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3月8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要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順應發展趨勢 加快經濟融合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3-08]
放大圖片

 ■彭清華在兩會香港代表團討論時發言指出,香港和內地應該順應未來發展趨勢,加快經濟融合 。本報記者北京傳真

——彭清華在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香港代表團討論時的發言

 【本報兩會報道組北京7日電】 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區聯絡辦公室副主任彭清華今日在出席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香港代表團討論時表示,完全贊同溫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的要進一步加強內地與港、澳兩個特別行政區在各領域的交流合作。彭清華著重就加快香港與內地的經濟融合、促進兩地共同發展問題做出發言。發言全文如下:

各位代表:

 這是我首次以人大代表身份參加全國人大會議,感到十分光榮。作為一名新代表,我真誠希望得到各位同仁的指點和幫助,向大家學習,我將與香港團的各位代表一道,積極為國家發展建言獻策,履行好人民代表的神聖職責。

 這兩天,多位代表就溫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發表意見,聽了深受啟發。《報告》立足全局,高屋建瓴,系統總結了過去五年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成就、新經驗,提出了今年的目標、任務和舉措,客觀實在,令人鼓舞,催人奮進。我完全贊同總理的《報告》。

 溫總理在《報告》中強調,要進一步加強內地與港、澳兩個特別行政區在各領域的交流合作。我想著重就加快香港與內地的經濟融合、促進兩地共同發展談些看法,與大家一起探討。

一、經濟融合為兩地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改革開放30年來,特別是香港回歸祖國10多年來,內地與香港合作的地域不斷擴大,合作的領域不斷拓展,合作的層次不斷提高。最突出的是CEPA實施的這5年,兩地經濟融合明顯加快,取得了豐碩成果,並為未來的發展打下了紮實的基礎,積累了有益的經驗。這些年兩地的交流合作可以概括為兩大成果、四條經驗。

「兩大成果」

 一是有力地推動了兩地的共同發展。兩地的經濟聯繫更加密切,優勢互補、合作共贏。按香港的統計,2007年,內地與香港的貿易額達2.64萬億港元,比1997年增長1.36倍,內地已成為香港最大的貿易夥伴;如不將歐盟作為整體計算,香港已經成為內地第三大貿易夥伴和第二大出口市場。雙向投資大幅增長,據商務部統計,截至2007年底,內地累計實際使用港資3,085億美元,佔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的40.4%,香港成為內地最大的外資來源地;同時,根據香港方面的統計,截至2006年底,內地累計對香港直接投資的市值達2,595億美元,佔香港外來直接投資總額的35.1%,比1998年有該項統計時增長了8.5倍。這說明,交流合作為兩地的經濟發展注入強大動力,為促進兩地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二是進一步鞏固和強化了香港在國家發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兩地交流合作,為香港在更大範圍參與內地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提供了廣闊舞台。香港充分發揮資金、技術、專業、人才和服務等方面的優勢,利用與國際市場的廣泛聯繫,成為連接內地與國際市場的重要橋樑,扮演著內地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資來源地和內地在海外最大的籌資中心的角色,為國家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貢獻。國家「十一五規劃」首次從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明確了香港的定位,強調繼續支持香港鞏固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的地位。充分顯示了香港在國家戰略全局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作用越來越突出。

「四條經驗」

 第一,優勢互補、互利雙贏是兩地合作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合作交流,關鍵是「互利」,目標是「雙贏」。 找到了「互利」的結合點,就容易達到「雙贏」的目標。否則,合作就無從談起。香港在資金、人才和管理經驗等方面的優勢,與內地在市場、資源和勞動力等方面的優勢有機結合,互有補充,是合作不斷深化的內在動力。

 第二,規範制度、健全機制是兩地合作穩步推進的堅實基礎。香港回歸後,兩地合作的體制障礙逐步消除,以簽署和實施CEPA及其四個補充協議為標誌,兩地合作的制度框架基本建立。深港合作、粵港合作、滬港合作、京港合作及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等機制的建立,為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推動兩地合作進入新階段提供了有力保障。

 第三,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是兩地合作協調發展的重要保證。兩地合作點多面廣,涉及政策、法律層面的問題多,兩地政府的統籌協調十分必要。同時,兩地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不完全相同,交流合作必須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按照市場經濟規則有序進行。

 第四,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是兩地合作不斷提升的不竭源泉。順應兩地經濟發展的階段性變化,不斷豐富和完善合作的機制和方法,擴展合作的領域和內涵。近年來,配合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的實施,以及參與國有企業重組、金融體制改革、「引進來」、「走出去」等改革開放政策的實踐,兩地交流合作一步一步向縱深推進,不斷取得新的突破。

二、加快經濟融合是促進兩地經濟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站在今天新的歷史起點上來看,兩地經濟融合已經呈現出不可逆轉的大趨勢。

 首先,加快經濟融合是內地與香港社會的廣泛共識。從「十一五規劃」、十七大報告以及這次《政府工作報告》中都可以看出,在推進國家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更好地發揮香港優勢,是內地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思路。在為國家發展做出更大貢獻的同時,從國家發展中尋求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更強勁的發展動力,是香港未來發展的必然選擇。曾蔭權行政長官去年的施政報告明確提出,要進一步加強兩地合作交流,促進經濟融合,反映了香港社會的這種共識。無論是香港還是內地,加快兩地經濟融合,都具有廣泛的民意基礎。

 其次,加快經濟融合是兩地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經過多年的發展,兩地的經濟聯繫更加緊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度不斷上升,在經濟規律的作用下,經濟發展的巨大慣性必將推動兩地經濟相互滲透,加速融合。隨著CEPA及其補充協議的簽署和實施,隨著深港、粵港、泛珠等雙邊合作機制的建立,以及允許香港銀行開辦人民幣業務、進一步擴大QDII、允許內地金融機構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擴大開放內地居民赴港「個人遊」、西部通道實行「一地兩檢」以及港珠澳大橋工程實質性啟動等重大措施的出台,兩地交流合作的態勢不可逆轉。在當前國際經濟形勢複雜多變的情況下,經濟融合是兩地共同抵禦全球性風險、增強國際競爭力的重要舉措,因而更具迫切性。

 第三,兩地經濟融合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廣闊前景。十七大報告和此次《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宏偉目標和戰略舉措,預示著我國將迎來新一輪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更加穩健、協調、紮實的發展,為加強兩地合作、促進經濟融合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比如,在產業發展上,要把發展現代農業、先進製造業、服務業和循環經濟放在重要位置;在區域發展上,要積極落實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西部開發、推進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和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等戰略;在改革開放上,要鼓勵和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積極參與國有企業特別是壟斷行業改革,積極有效利用外資,等等。這些舉措的實施,為香港從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等方面參與內地經濟,提供了極大的空間。

 對於如何加快兩地經濟融合,我有4點建議。

 一是充分利用CEPA這一平台,不斷拓展和深化兩地合作的領域和內涵。CEPA及其4個補充協議為兩地合作消除了制度上的障礙,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CEPA本身是開放性的,有巨大的拓展空間。要在CEPA框架下,不斷深化兩地從貨物貿易到服務貿易、從經濟領域到科技、教育、文化、體育各個領域的交流合作,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合作格局。

 二是在兩地合作的重大項目上建立聯繫協調機制,組織實施,推動落實。一些對兩地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大的合作項目,包括大型跨境基建項目的實施,涉及兩地一些重大法律、體制、政策問題和多方具體利益,需要建立高層次的聯繫協調機制,才可推動解決。港珠澳大橋醞釀了20餘年,2006年底成立了由國家發改委牽頭的高層次的專責小組,協調各方,積極跟進,很快取得實質性進展。這應成為推動兩地經濟合作可資借鑒的有效組織形式。

 三是在涉及經濟民生的重大、敏感問題上要兼顧兩地特點,加強溝通協商。隨著兩地各方面的關聯度越來越高,一方出台的政策措施可能給另一方帶來較大影響。諸如營商就業、食品供應及安全、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政策調整,應盡可能事先通報,諮詢意見,充分考慮兩地的實際情況和承受能力,以收到最佳效果。

 四是進一步深化粵港深港合作,在兩地經濟融合上率先取得進展。產業結構的高度互補性和獨特的地緣優勢,使粵深港注定要成為兩地經濟融合的排頭兵。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廣東省及深圳市綜合實力已今昔非比,同時也面臨產業轉移、優化升級等問題,粵港、深港之間加快經濟融合具備了更堅實的基礎,面臨著新的契機。要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推動粵港深港深層次的區域合作,共同打造出一個有機聯繫、特色鮮明、富有活力、在世界上有重要影響的城市經濟圈。

 需要指出的是,在「一國兩制」條件下,作為區域經濟一體化表現形式的經濟融合,不會改變香港的政治制度、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反而會兼容兩種不同制度的長處,形成特殊的資源優勢,全面提升在世界經濟中的競爭力。

 今年,我們國家將迎來改革開放30週年,我們正面臨著新的歷史機遇。在過去30年改革發展的基礎上,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兩地的交流合作一定會提升到新的水平,為國家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為香港的繁榮發展注入新的更大的活力。

 謝謝大家!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要聞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