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3月15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社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張茵提案爭論與「兩會」機制改革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3-15]

邱震海博士 鳳凰衛視評論員

 全國政協日前舉行大會,正式選出了新一屆的政協領導人;下周全國人大也將閉幕,並選出新一屆的國家領導人。此次「兩會」有幾個值得關注的亮點:除了輿論普遍關注的「大部制」改革外,「兩會」中所謂「新階層人士」的增加,也是另外一個亮點。

 所謂「新階層人士」,就是指私營企業主,更有民營企業的技術人員、受聘於大型民營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個體戶、律師、會計師和自由職業人員,還有從國外回流的「海歸」人士。據不完全統計,這個新階層的人數已超過1億5000萬人,佔總人口11.5%,掌握或管理著10萬億元人民幣的資本,使用著全中國半數以上的技術專利,直接或間接地貢獻的稅收佔全國稅收總量的近三分之一,所從事的進出口貿易額在全國總量中佔四成(引自《聯合早報》三月十四日《中國社會的「新階層」一文》。

「新階層」進入:今年兩會亮點之一

 「新階層人士」作為代表或委員的增加,自然是由於中國社會結構隨著市場經濟發展而發生的變化,因此也得以反映到作為權力監督機構的「兩會」之中。「兩會」期間,全國政協還專門舉行了一個「新階層人士談社會責任」的記者招待會,折射出官方對新階層人士的重視,以及希望新階層人士在進入體制後,能發揮更多的作用。

 今年「兩會」,新階層人士製造媒體事件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曾被評為去年中國首富的張茵女士提案認為,新實行的「勞動合同法」是鐵飯碗,應該取消。消息披露後,不少人認為這是為富人階層說話,並倡導富人階層的政協委員應該為勞工者說話;但也有輿論認為,富人委員為本利益集團說話反而是好事,可以不帶虛有的「公共利益」面具說話。筆者認為,張茵委員觀點是否正確是一件事,但爭論反映的卻是政協內部的機制性問題。

代表、委員遴選與利益集團博弈

 實際上,作為私營企業主,張茵委員從其利益集團立場出發提出上述提案,撇開其觀點的正確或完善與否,從理論上無可非議;要求富人階層的委員為勞工階層說話,屬於道德上的要求,而非機制上的要求。通過這一事件及其爭論,人們應該思考的問題是:為什麼在政協內部沒有來自勞工階層的聲音?若有來自勞工界的代表發出本集團的聲音,那麼人們希望看到的「兩會」內部所謂「依法辯論」的情況就能成為現實,「兩會」作為權力監督機制之一,也就能夠開始發揮其作用。

 這樣說,實際上已經切入「兩會」的某些機制的改革或完善問題,也涉及人們呼喚已久的政治體制改革,是否可以從「兩會」機制的改革找到雛形。正如筆者在「政治體制改革如何走出瓶頸和困境」一文中所述,隨著改革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政治體制改革和權力監督已經刻不容緩,而每年例行的「兩會」若能每年都能架構一些新的元素,假以時日,相信可以為中國式的政治體制改革找到一個方向。

 從現實情況來看,如上所述,中國社會結構隨著市場經濟發展而發生的變化,得以反映到作為權力監督機構的「兩會」之中,這是中國社會變化到政治變化的一個必然現象。用學術語言來說,「兩會」內部應有利益集團代表的平衡和利益集團之間博弈的平衡,這實際上涉及到未來「兩會」機制改革的一些深層次問題,以及「新階層人士」在進入體制後,究竟為現有體制所同化,還是能夠帶進一些新鮮的血液和思維,在實現自我政治抱負的同時,也能為中國現有政治體制的完善做出一些實際上的貢獻。

「兩會」機制:每年架構一些新元素

 筆者之前曾有論述,每年例行的「兩會」,從機制上面臨代表和委員遴選機制的完善、「兩會」內部表決和辯論程序、「兩會」委員的適度專職化問題,以及「兩會」與執政黨的關係問題等。其中,與執政黨的關係是一個需要從更大框架來思考,也需更為縝密構件和操作的問題,但就「兩會」內部運營而言,實際上涉及到四個問題:一、代表和委員遴選的機制化、公開化和平衡性;二、代表、委員監督的程序化;三、監督的專門化;四、監督的有效化。

 這其中,遴選機制的平衡性和公開性就涉及到「兩會」代表、委員的來源,必須最大程度地覆蓋中國已經發生了變化的社會結構的廣泛性,不然監督就失去了基礎。其間的操作如何展開,還有監督程序化和專門化,尤其是最後如何真正做到有效落實,都值得人們思考和探討。

 當然,「兩會」機制的改革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問題,但只要目的明確,每年都能架構一些新元素,假以時日,幾年後也許就是一大步。(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社評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