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4月23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開卷有益•矯枉過正:去聖乃得真孔子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4-23]
放大圖片

 ■作者:李零 出版:三聯出版社。

簡 超

 李零自序新書《去聖乃得真孔子》:一是講聖人概念的變化,孔子為什麼拒絕當聖人,子貢為什麼要把他樹為聖人;二是講道統之謬,它是怎樣從孔顏之道到孔孟之道,再從孔孟之道到孔朱之道,四配十二哲都是怎麼捏造出來的。

 這裡分析孔子漫漫聖路,跟《喪家狗》序言基本一致,意在打碎聖人偶像以見真相。但是按照最簡單的邏輯,不管孔子是如何被尊為聖人的,只要孔子於聖人之稱實至名歸,聖人於孔子不是符號而是角色,那麼「去聖」的方法,就去掉了一半孔子,所得只能是人物的一面而非全部;「去聖乃得真孔子」,就成了假命題。所以李零的觀點,必須建立在「孔子不是聖人」基礎之上。但這個基礎並不牢靠。

 李零說:「什麼叫聖人?生而知之,手裡有權力,貴族。」這個聖人標準,政治意味極重,必須內聖外王、德功兼具才可以配得上,莊子所謂「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應該也是使用這個意義層面的聖人概念。於是,「我非生而知之者」,第一點孔子自己否定了;「手裡有權力」,被「棲棲惶惶如喪家之犬」否定了,所以孔子不是聖人,也拒絕當聖人(李零曾舉《韓詩外傳》姑布子卿故事,說亂世盼聖人,孔子拒絕當)。這樣來看,聖人之於孔子,純粹就是別人加冕,非去之無以得真。但是這裡卻有一重疑惑:既然內聖而外王,本就是孔子不曾達到的高度;內聖外王的聖人尊號,孔子也從來沒有得到,又何必去之、何以去之呢?

 為了完整「孔子不是聖人」的論斷,李零特別強調「聖人概念的變化」,具體內容尚未得知。但是以筆者淺見,聖人標準,在後世,內聖與外王是分離了。比如稱孔子為「素王」,就包含了內能聖而外未王兩個方面,承認孔子是聖人,也不否認其棲棲惶惶的落魄。如此,「內聖」不需「外王」支撐,原來德功兼具的聖人概念被顛覆,也就出現了關於聖人概念的變化。比如司馬光說:「夫聰察強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是故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才德全盡謂之聖人」,這應該就是我們現在把孔子認作聖人的標準。

 而從「才德全盡謂之聖人」出發,即便子貢之徒不曾把孔子抬上尊位,即便孔子從來沒有得到什麼尊號,而由我們在今天評選,孔子之為聖,僅憑一卷《論語》仍可當仁不讓。明顯的是,在這種以才德界定的聖人概念意義上,若使用「去聖求真」的方法研究孔子,恐怕去掉的就是《論語》,去掉的就是孔子的道德文章,除了留下「九尺六寸」和「七漏之相」,剩不下多少內容了,絕對得不出「乃見真孔子」的結果。

 才德稱聖,而功業不建,孔子的遺憾在當時當世,莫過於德功的不統一;而根據《論語》等書的記載,其實也無須諱言孔子聖人和喪家狗的二重性。所以客觀地看,李零《喪家狗》一書揭示聖人孔子背面的落魄孔子,有豐滿歷史人物的意義,但《去聖乃得真孔子》為了反對「崇聖」,把「去聖」作為認識孔子的必要條件,不免矯枉過正了。筆者臆測李零這本新作,資料的價值,恐怕要大於認識方法的價值。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