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6月7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要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英中」「中中」將成歷史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6-07]
放大圖片

 【本報訊】(記者 任智鵬、實習記者 卓曉嬋)歷經多年困擾,特區政府終痛下決心,為本港中學教學語言「一槌定音」。教育局決定,學校教學語言要回歸學生能力為本的原則,不再一刀切將學校劃分為「中中」、「英中」,改為根據學生能力區分﹐所謂「中中」、「英中」,從明年起將成為歷史。

 據悉﹐最快從明年9月起﹐學校中一收生每班有85%人達適合英語教學的標準,即可開設英文班,若學生成績有進步,升中二或中三時可增加英文班數目,而即使是中文班,初中3年亦可有25%課時採用英文元素學習。估計全港400多所中學有一半可以開設英文班,與現時只得110多間英中比較,英文教學的「覆蓋面」將比現時大增近倍。

 教育局局長孫明揚昨日與傳媒飯局時表示,經多月向教育界諮詢,已定出教學語言的調節方向,打破中中、英中區分,讓學校「以學生能力主宰一切」,並在教師能力及學校配套符合條件下,由校本自決教學語言,校內分中英文班是主要方案。目前,按學生的升中成績,每年首40%被認為適合英語教學,未來將沿用此標準,若一班內有85%學生達標,即可以英文教學。

85%學生達標可開英文班

 孫明揚指,預料未來全港一半中學可開設英文班,較現在英中數目多,不過同時,部分英中的班別日後也可能因達標學生不足,要轉以中文授課,學校要面對現實。

 而為讓非英文班學生接觸更多英文,當局亦容許中學在其他科目可利用其中25%課時以英文學習,認識相關詞彙及表達方式;若學校能證明學生持續進步,當局亦會考慮讓其於較高年級,開設更多英文班配合學生需要。不過孫明揚指,當局不傾向學校將25%課時集中在1、2個科目,成為變相「分班」英文教學,「若當中有學生英文能力未夠,上堂連聽也聽不明白,又如何吸收、提升教與學水平呢?」而「英文書、中文教」的做法,當局也不鼓勵。

校方須簽約 認同3原則

 在執行方面,當局會要求學校簽署約章,認同堅守學生能力、教師能力及學校配套3項原則,並將各校開設英文班數目,於教育局網頁公開及定期更新,由社會進行監察。孫明揚強調,新方案的成效不會立竿見影,目前也有不少「魔鬼細節」,例如如何將學生分班及通識科的安排等,需要與教育界討論,若能解決相關問題,最快可於明年9月實施。

 孫明揚又補充,並非硬性規定只能採取中英文分班的單一方法,只要學校能提供令人信服的方案,又符合以上3項原則,當局都會考慮。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要聞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