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 宏
高油價時代來臨,石油危機愈逼愈近,但作為世界三大燃油消費國及進口國之一的中國,及其他亞洲經濟體系,仍缺乏原油參考指標,在與中東供應商議價時,處於不利位置。香港特區政府最近再度提出加快推出石油期貨交易,建立燃油期貨平台以滿足內地市場、國際燃油用家和商家的需求,令亞洲燃油進口商在公平及透明情況下,買賣期油對沖油價風險,同時大力推動香港發展商品市場。
國際油價中國少有「話語權」
在芸芸商品期貨中,石油期貨絕對可稱得上是重中之重。石油不僅是工業的血液,也是整個國民經濟的血液。目前全球已形成三大石油期貨市場,分別是紐約、倫敦和東京。決定石油價格的權威性不在現貨市場,而在期貨市場,儘管中國及亞洲的石油進口量相當大,但在國際石油訂價機制裡卻沒有丁點「訂價話語權」。目前,亞洲進口商從中東購買的原油在杜拜定價,而歐美燃油進口商卻可以購買在倫敦及紐約定價的相同燃油,亞洲進口商要付出比歐美同業高的價格來購買燃油。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分析,一個成熟的燃油市場對中國愈來愈重要,而香港正可協助內地填補這個不足,因為在現有健全的法律和管理體制下,香港隨時可以發展燃油衍生市場。
在此背景下,香港近期積極催谷石油期貨,確有不一般的意義。不過,本港構建石油期貨交易平台,可謂說易行難。港府在○六年底發表的十一五金融發展綱領,已提及設立商品期貨市場,當中以黃金期貨以及石油期貨為首要發展的項目。雖然黃金期貨已有眉目,但石油期貨卻一直未有進展。這次財政司舊事重提,學者認為發展石油期貨對香港有利,但由於客觀限制甚多,短期內不宜期望過高。綜合各方專家意見,目前主要存在三大難題。
港當期油平台角色有三制約
首先,香港發展期油市場先天性不足。目前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期貨市場不是以現貨市場為基礎的,如大連商品交易所掛牌大豆期貨、鄭州商品交易所掛牌小麥期貨,都是因為當地分別是大豆和小麥的主產地。新加坡儘管不是產油國,但它是亞洲過境油品的主要集散地。至於香港,既不是油品集散地、更沒有生產者,有的只是投機客。從這個角度看,香港建石油期貨市場的現實基礎比較欠缺。
成立石油期貨市場意味著實物交割,香港目前還難以提供這些服務,也缺少市場管理的專業人員。期貨業人士指出,要設立一個活躍的商品期貨市場,不能只靠炒家買賣,還要有渠道讓用家進行實物交收;但本港缺乏高耗油的行業,也沒有煉油化工業,買賣難覓對手,只靠跟風炒賣者,可以撐起整個期油市場嗎?
其次是日本及新加坡比香港先行一步,已推出石油期貨。新加坡更有煉油化工業支持,本身也是來自中東的油輪駛往亞洲的中途站,所以在石油期貨市場有較大優勢。期貨市場可分為金融期貨和商品期貨,香港現時所提供的主要是金融期貨,包括外匯期貨、利率期貨和股票指數期貨。為什麼香港沒有發展出成熟的商品期貨市場?很大原因就是香港歷來對原材料需求有限,以致影響商品期貨市場的發展。事實上,在一九七七至一九八○年期間,香港曾經推出四種商品期貨合約,包括棉花、原糖、黃豆以及黃金。然而,由於當地及國際參與者對這些期貨合約的需求不大,這些合約其後陸續停止交易。
其三是內地也在積極發展期油市場,力爭油價的更大主導權,成為香港的競爭對手。和內地不同的是,在香港發展期油不得不考慮許多問題:交割庫設在哪裡?內地投資者如何參與?人民幣能否獲准作為香港買賣石油期貨的結算貨幣?資金匯入匯出如何解決?這些都是短期不易解決的難題。
兩地聯建期油市場有競爭力
目前上海、鄭州及大連都有商品期貨市場,未來肯定會逐步對外開放,中國將建立一個綜合性的石油市場,用現貨來制約期貨的炒作,也可以用期貨來提升現貨的交易,這將有利於內地優化石油資源配置。有內地學者認為,期油市場還是放在上海最合適。一方面,上海有石油交易的經驗和基礎;另一方面這裡是金融中心,交通便利,附近還有交割庫。
從環球角度看,一個真正國際化的石油期貨市場應該能吸引各種類型的石化企業及航空公司、運輸公司等有套保需求的機構參與交易。從這一點來說,香港作為自由港和成熟的國際金融中心,具有顯著的優勢。撇開針鋒相對的立場,香港和內地聯手發展期油市場,可能是更佳出路。石油期貨交易的最大好處亦在於,它能夠事先固定成本,從而解除交易者的後顧之憂。另一方面,國際間外匯儲備投資趨向多元化,中國擁有石油期貨市場,亦可為巨額外匯儲備開闢一條新的投資出路,令美元為主的外匯儲備保值、增值。
香港最大政黨民建聯在過往北京兩會期間已提出議案,倡議香港與內地合作發展石油期貨市場,容許內地期貨交易所、國際期貨交易所及海內外大石油公司入股,在香港成立石油期貨交易所有限公司,於香港、北京、上海或廣州設立亞洲區石油期貨交易聯合平台,並發展有關產品;並建議內地政府把對外石油採購的部分交易及駐外採購機構移往香港,吸引國際石油供應商在港交易。
在國際油價飆升的今天,香港擬建立期油市場不是幻想,也不是空想,而是有徧實的金融基建和優秀的金融軟件作後盾,可在金融領域為國家建設發揮更大的作用,亦符合國家「十一五」規劃中強調的加強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建設的要求,保持香港的持續繁榮發展。香港期油市場,如能像倫敦石油交易所一樣,邀請內地大石油公司及油商為股東,共同在香港發展,則前景無量。(文匯論壇)(本文轉載自紫荊雜誌7月號,內文有所刪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