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面上各大小商舖,為增加營業額,均採取割價促銷策略,以「大減價」、「跳樓價」等作為招徠,燃燒起市民的購買慾。只要假日往商場一走,看見萬頭攢動的盛況,便可知道市民消費意慾之旺盛。在這種以消費為尚的社會風氣之下,卻孕育出一個又一個的購物狂,早前更有調查指,香港有逾半成的市民屬過度消費狂,成了社會上的一個隱憂。
本報特約記者 李浩彰
東華三院早前委託港大社工系,於去年8月至今年1月進行調查,訪問了1,489位市民,以審視本港市民的消費狀況。結果發現,有6.7%受訪者經測試後,可被界定為「過度消費問題患者」,當中九成有債務問題,而有約兩成的債項高達30萬元或以上,而逾半數人更會重複借貸。
購物成癮為普世現象
其實,這種消費意慾不是香港所獨有。英國一個網站早前進行了一項調查,訪問近800名年齡介乎19至45歲的女性,當中有7成4表示,每隔60秒就會出現買衫買鞋的念頭。受訪者平均會將至少三成收入用作購物,有六成二人更表示為求買得心頭好,即使「碌爆卡」,甚至動用交租或還按揭之金錢亦在所不惜。心理學家分析,在經濟低迷環境下,女性購物慾仍毫無影響,反映英國女性購物成癮已經成為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
過度消費年輕化
在街上,看見不少青少年揹著簇新的書包回校上課。引人注目的是,年僅十來歲、尚未有工作能力的學生,背負的竟是價值逾千、甚至上萬元的名牌袋,此種現象在當今的社會上越來越普遍。這情況反映新世代對於消費的新價值觀念,變得過分崇尚名牌。早前有報道指出,有女生為了購買心頭好,藉暑假進行「援交」,年齡最少者僅十二三歲,這便由過度消費而衍生出又一社會問題。
原因
1.資本主義城市風氣
城市生活緊張,人們在奔波勞碌的日子中渡過,購物便成了城市人其中一個賴以生存的目標,人便在「工作」、「消費」,再「工作」的循環中生活。有財務公司的廣告,反映婚禮的狀況。神父向新郎發問:「你要結婚,是否有車、有樓、有一百萬?」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現代人對錢財的價值觀念。
2.信貸寬鬆
信用卡的出現,社會上出現了一種「先使未來錢」的傾向。不少銀行為了爭取更多的客戶,積極鼓勵市民使用信用卡,又推出不同的策略,如免息分期、折扣優惠、贈送禮品等,令市民享受消費的樂趣。一名市民擁有兩張以上的信用卡成為常事。在花錢容易方便下,市民消費的意慾自然大增。
3.自我認同
有研究沉溺性購物(shopping addiction)的心理學家認為,不少市民的購物行為,背後更成了一種自我認同的觀念,而伴隨購物的快感而來的是物件背後所代表的身份地位。故消費由滿足生活需求變成自我認同,再變成控制情緒和獲致社會地位的方式。更有甚者,經常無法抗拒購物的衝動,干擾了社交和工作功能,情緒常處於輕躁狀態,沉溺情況與拔毛癖、偷窺狂相近。
4.生理因素
過分消費,原來與生理有一定的關係。有一位研究人員以一些喜歡瘋狂消費的人為對象,發現當他們購物時,他們的大腦中樞神經,會分泌一種名為血清素(Serotonin)化學物,令當事人上癮,經常都希望重溫這種快感,若不控制,便會變成「病態購物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