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新 首都經貿大學公共管理系副教授
「鳥巢一代」的人生哲學,就是要輕鬆,拒絕沉重;要樂觀,拒絕悲情;要通俗,拒絕高深;要搞笑,不要古板。他們要理想,不要理想主義;要享樂,不要享樂主義;要激情,不要激進主義。對於這種哲學,50後、60後、70後的前輩們是否該放下輕視之心和苛責之情,以平等、尊重的眼光去審視,不止是寬容、理解,而是給予它們一點應有的掌聲和欣賞呢?
從去年以來,一部青春偶像劇在大陸創造了令人艷羨的收視奇跡,時過將近一年,迄今仍有不少省市電視台在黃金時間播出。這部電視連續劇就是《奮鬥》。《奮鬥》的持續熱播,讓許多人思考、討論一個日漸清晰的焦點話題:沐浴著改革開放的陽光雨露,80後的中國年輕一代正在長大並走上社會前台。現在人們又賦予這一代人一個極富時代意義的響亮稱呼——「鳥巢一代」。該怎樣看待這個和此前幾代人有著太多不同的新生代?
苛責源於挑剔
人們輕而易舉就能羅列出「鳥巢一代」的種種缺點和毛病,也試圖努力發現「鳥巢一代」的優點與長處,可很少人思考另一個問題:「鳥巢一代」究竟給我們這個社會帶來什麼改變?又昭示著怎樣的未來變化?我們寄予他們的種種期望是否恰如其分?
許多人祖輩父輩和兄輩們都抱怨,「鳥巢一代」沒有經歷過舊中國到新中國的革命變遷,沒有經歷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高歌猛進的精神洗禮,沒有經歷過此後歷次政治運動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的時代磨難,甚至連從文革到改革開放的歷史轉變都沒有感同身受,他們沒有甚至今後也不可能有前輩那樣的歷史認知和生活閱歷,因而產生不了社會責任感、歷史使命感和時代自豪感。
個性歷史記憶
殊不知,當我們拿這些他們不可能追求的東西苛責時,我們忘掉了一點: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歷史和記憶,前一代人歷史和記憶的獨特性,絕不能成為輕視甚至抹煞後一代人歷史與記憶的理由。
「鳥巢一代」已經並正在形成他們的歷史與記憶。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過程,雖然沒有進入他們的主流話語,卻仍在深刻影響著他們的生活,改變著他們的命運;城市化、信息化、全球化的巨變,雖然他們討厭去探討、去研究,卻仍在形成他們的個人歷史和時代記憶。這些歷史和記憶,在網遊、動漫裡,在OICQ、QQ和MSN裡,在短信、電郵、博客和播客裡,在NBA、世界盃和歐洲足球職業聯賽裡,在好萊塢、網絡小說和華語大片裡,在韓寒等80後作家的作品裡,在像《奮鬥》這樣的影視劇裡……
這些歷史和記憶,雖然裡面也充斥著泡沫、虛無、矯情甚至頹廢,但前輩們當年不是也有幼稚、衝動、激進甚至瘋狂嗎?不是,憑什麼斷言手抄本、語錄歌、忠字舞就一定比電子版、流行樂和街舞更純潔?憑什麼指責崇拜流行偶像就比崇拜領袖人物低俗?憑什麼認定網絡情緣就一定比革命同志之間的戀情要輕浮和虛假?憑什麼覺得前輩們扛槍參軍、全國串聯、上山下鄉經歷的感受,就一定比80後待業打工、父母離異、漂洋過海等經歷的感受更寬廣、更深刻?
何妨欣賞他們
其實,「鳥巢一代」真的缺乏社會責任感嗎?不是,只是他們大多被學習、就業、家庭等帶來的孤獨、焦慮和壓力所糾纏;同前輩們一樣,他們會在今後的學習、工作、戀愛、結婚等過程中更進一步認識社會,形成他們的社會責任感。他們真的沒有歷史使命感嗎?不是,他們只是不擅於更不喜歡前輩們的豪言壯語,他們只是在幽默搞笑甚至嬉皮笑臉中,用支教、義務獻血、志願者等行動實踐對歷史的使命。
「鳥巢一代」的人生哲學,就是要輕鬆,拒絕沉重;要樂觀,拒絕悲情;要通俗,拒絕高深;要搞笑,不要古板。他們要理想,不要理想主義;要享樂,不要享樂主義;要激情,不要激進主義。對於這種哲學,50後、60後、70後的前輩們是否該放下輕視之心和苛責之情,以平等、尊重的眼光去審視,不止是寬容、理解,而是給予它們一點應有的掌聲和欣賞呢?(文匯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