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9月16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社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一切由心開始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9-16]

 ■鄭文耀 教育局副秘書長

 融合教育的理念已漸漸受到學界與社會人士認同。我們推行「全校參與」模式的融合教育以來,經過幾年實踐,累積了一定的經驗與成果。本學年,融合教育邁向另一個新里程,我們進一步增加資源,加強專業支援,包括首次向公營中學發放「學習支援津貼」,並提升小學有關津貼之上限。我們也將會為額外百多所學校提供專業教育心理服務。

融合路漫漫

 事實上,融合教育發展到今天,經歷過漫長歲月與不同的階段。1970年代,在普通學校開辦照顧視障學生和聽障學生的特殊教育班。八十年代初,在普通學校開辦啟導班,為成績稍遜的學童提供中文、英文及數學的加強輔導;還有各種抽離形式的支援服務,如輔導教學中心、巡迴輔導教學和匡導班等,以上的是否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正式出現,始於1997年推行的融合教育先導計劃。這不單是「名」的不同,而是代表著理念、政策及措施的演進。當時融合教育的五大綱領已開始確立——及早識別、及早輔導、全校參與、家校合作及跨界別協作。不過,在欠缺實踐經驗的情況下,十年來部分學校還是本著對平等機會的信念,靠「摸著石頭過河」累積經驗。

增撥資源 加強專業支援

 我們於2003/04學年在小學透過「新資助模式」,推廣「全校參與」模式的融合教育,效果理想。到了本學年,為加強支援中學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公營中學首度獲發放「學習支援津貼」;小學「學習支援津貼」的上限則由五十五萬元提升至一百萬元,並設立基本津貼。初步資料顯示,約四百所中、小學受惠。

 在專業支援上,供學校與家長使用的指南陸續登場;對於需求甚殷的教育心理學家服務,我們亦特別調配資源,以期逐步擴大獲海外專家肯定的「校本教育心理服務」。

 是什麼推動我們在融合教育投放更多資源呢?我們的願景是全港的普通學校,都能因應學生的個別差異和需要,提供最少限制環境,一同締造共融的校園。目前約有萬多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在普通中、小學就讀。

共融措施 開花結果

 從數據、觀察及學校分享中,我們見證採納「全校參與」模式以推展融合教育的學校日漸增加,一些基本做法日益普及:學校成立「學生支援小組」以推動共融政策、文化及措施;設立「學生支援記錄冊」有系統地記錄學生資料、支援措施及學習進度;在課程、教學、設施及評估上作調適,加強家校合作。

 教育同工也更多分享成功經驗。有校長說:「我們訓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參加各類比賽,增強其自信,又讓有讀寫障礙的高年級學生輔導有言語障礙的學生……讓學生透過服務他人,體驗到自身的價值。」

 「及早識別和輔導」政策在小學運作良好,近年同工對特殊教育需要的認識有顯著提高,相應支援亦逐漸增強。有些學校安排「一對一」配對,讓學生與「關顧教師」組成配搭,促進了解和支援,家校合作亦更形緊密。

學與教的調適

 在學與教上,很多學校都因應學生需要而作出調適,以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豐富成功經驗。除共同備課訂立核心課程外,還把教材分成低、中、高三個程度進行小組教學。有些學校進行「聲情教學」及「合作學習」以加強學生互動;亦有學校用趣味性的教材教授有讀寫障礙的低年級學生,或採用「多感官教學法」,以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及成效。

 教師的課堂管理技巧亦層出不窮,如在課室張貼「學習秘笈」,及透過「轉堂三步曲」和圖像化的課室規則,向學生說明行為標準等。不少學校都推行獎勵計劃,強化良好的行為。有家長反映:「患自閉症的孩子,入學不久已安定下來,學習信心逐步提高,與同學相處也有明顯進步。」

 推行融合教育的深層意義是一個文化的轉變,亦是社會文明程度的一個指標。我們當然要不斷總結、不斷改進;「仍有進步空間」是我們對推行融合教育的自評。本學年,除認真落實各項措施外,我們亦會加強推廣,包括舉辦大型校際短片及廣播創作比賽,主題是「一切由心開始」—成功推行融合教育的不二法門,不就是「由心開始」嗎?(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社評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