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應對東江價漸高 每立方米7.9元 研社區試推
本報記者 羅敬文
政府最新研究確認以「逆滲透」濾膜技術推展的海水化淡可行,將成為東江水供應外的輔助水源,並建議先在個別社區供水。報告分析指南區水質穩定性理想,提出可斥資約25億元興建年產量5,000萬立方米食水的海水化淡廠,每立方米低至7.9元。政府因應東江水連處理成本會在3年後急增至每立方米約5.6元,與海水化淡的成本漸趨縮窄,將進一步研究落實發展海水化淡的方案。
政府預期本港人口至2030年會增至840萬,食水需求由去年的9.51億立方米,增至13.15億立方米。隨著氣候變化和珠三角對水資源的需求日增,政府遂展開「全面水資源管理研究」,已於2003年委託顧問探討以海水化淡開拓新水源,報告結論指出,以逆滲透技術進行海水化淡可行,在本港南部引入海水化淡較理想。
「逆滲透」技術保清純
「逆滲透」技術是利用高壓把水分子透過濾膜處理,把水分子和鹽份分開,經處理的水質清純。水務署先後已於本港西部屯門和南區鴨𡘾洲分別進行為期1年的海水化淡測試,發現西面海水受珠江流域的季節性影響,其鹽度及混濁度波幅甚大,須在預處理過程中加入較多促凝劑和調低水壓,機器損耗較大。
報告指出本港南部鴨𡘾洲的海水化淡測試理想,海水水質平均,運作較穩定。報告分析南區水質屬海洋性,不受淡水排放影響,相反屯門水質卻受到珠江水流的變化,若選址於鴨𡘾洲興建化淡廠,預處理過程中加入的促凝劑的份量只3.5微克至5微克,較選址於屯門的促凝劑份量7.5至11微克少1半。
建廠成本最多約27億元
政府顧問以年產量5,000萬立方米食水推算,相當於35萬人口的用水量,興建海水化淡廠的成本約為25至27億元,每立方米生產成本為7.9至8.53元。報告建議政府可先興建中型海水化淡示範廠,在某一社區提供化淡水,長時間監測海水化淡的可靠性,但與東江水連處理成本仍有差距,須解決成本高昂的問題。
統籌水資源研究的水務署發言人表示,新加坡及澳洲珀斯的逆滲透海水化淡廠,是以年產量5,000萬立方米食水推算,是較典型的規模,但年產量、選址和時間表尚未訂案。發言人表示,在屯門及鴨𡘾洲的海水鹽度變化,以鴨𡘾洲水質相對穩定,倘若日後要選址興建海水化淡廠,水質穩定性是考慮之列。
耗電量高 研用太陽能
節省能源 政府研究發現化淡水的成本,與東江水仍有差距,化淡過程的電費已佔去總體成本的20%。據悉,政府除研究在個別社區供應化淡水外,會探討從能源方面著手減少電費開支,涉及收集太陽能把海水化淡,甚至在發電廠旁選址,利用電廠排出的熱水提高化淡過程的效益,從而節省能源。
政府因海水化淡的成本高昂,現階段對海水化淡的使用未有定案。政府已初步評計每立方米化淡水的成本分布,興建廠房已佔52%,其次是電費,約佔20%、化學品佔10%、更換薄膜佔3%。
「純水」適用醫學電子工程
除透過在個別社區供水,減少在全港鋪設喉管的投資外,政府預期濾膜費用有下調趨勢,但短時間內難大減海水化淡的成本。據悉,若落實興建化淡設施,政府會考慮在海邊鋪設光伏板,有太陽時便進行化淡,再把化淡水儲起來,或在電廠毗鄰選址,利用電廠排放的熱水,提高化淡效率,減少能源消耗。
經過逆滲透過濾的海水堪稱「純水」,政府認為適合用於醫學和電子工程的用途,但未有訂案。據悉,政府因應未來20年東江水供應仍然充足,而目前的化淡術所涉的建設成本高昂、耗電量又高,並可能會對海洋生態造成負面影響,水務署會留意可提高海水化淡可行性的技術發展,現階段尚未有明確的定案。
專家:就地取材省基建開支
降低成本 政府確認以海水化淡的可行性,並建議在個別社區試行。有水質專家表示,社會普遍未有對海水化淡後的水質存疑,只是東江水和化淡水的價格仍有差距,但隨著珠三角的經濟發展,食水資源緊張,兩者價格會進一步拉近,並指政府若落實在個別社區化淡和供水,將可減少基建投資和運作上開支。
食水資源緊張 化淡法可取
政府最新的顧問報告表示,政府可建造中型海水化淡示範廠,在個別社區提供化淡水,以取得居民意見。水質事務諮詢委員會主席何建宗接受本報訪問時認為做法可取。他解釋,政府已證明海水化淡可行,目前在乎居民的接受程度,政府可在測試的地區,即南區鴨𡘾洲率先興建示範廠,供應區內居民用水。
因應本港曾推出海水化淡,何建宗料市民的抗拒感不大。他稱,本港於1975年建成樂安排海水化淡廠,以傳統蒸餾法把海水化淡,只因運作成本高昂而停止使用,並非對水質有懷疑。他認為可先建年產量約2,000萬立方米化淡廠,相當於15萬人口的用水量,並指「逆滲透」處理廠佔地少,可垂直發展。
對海洋生態影響有限
東江水來價和處理成本每立方米現為4.5元,3年後增至約5.6元,與化淡水約7.9至8.53元,有一定差距。何建宗表示,珠三角發展迅速,食水資源愈趨緊張,來水價會趨升,料兩者差價會縮窄。他稱,若在個別社區取水和化淡,將減省不必要的管道鋪設,並省卻遠距離泵水所需電力,使生產化淡水的成本更低。
此外,世界自然基金會高級海洋環境保護主任朱炳盛表示,海水化淡不會對海洋生態帶來太大影響,經濾膜剔出的鹽份,在大海的沖刷下很快便會很快被稀釋。何建宗補充,海水化淡對環境影響有限,除鹽份的問題外,還涉及取水口會否干擾的海洋生物,但若選址並非設於珊瑚區,相對影響較細。
年耗10億立方米 當局諗計節流
多管齊下 本港每年食水耗用量高近10億立方米,來自廣東省的東江水已佔達80%。隨著珠江三角洲用水需求急速增長,本地人口趨升引致需求上升,政府現正展開「全面水資源管理工程策略可行性研究」,透過開拓新水源、污水再用、保護水資源,以及提倡節約用水,以減少對珍貴水資源的壓力。
珠三角經濟急速發展,食水資源愈趨緊張。為解決可見的食水危機,政府遂著手「開源節流」,本港於2007年的總食水需求高達9.51億立方米,其中水管滲漏已高達23%,水務署現正分階段更換長達7,700公里的水管網絡,減少長期滲漏,並探討制定「用水效益標籤計劃」的可行性,以鼓勵使用節約用水的設備。
除研究海水化淡外,政府曾評估擴大郊野公園內的集水區,以新增7,500萬立方米食水計算,每立方米新增水源要至9.1元,更破壞生態,成本效益較低。此外,政府又在昂坪和石湖墟試行再造水,把污水處理後用於灌溉和沖廁,並逐步擴大海水沖廁的系統至薄扶林、元朗和天水圍,取替淡水沖廁。
屢遇降雨不足 提煉海水紓困
話你知 本港1963年經歷嚴重的水荒後,政府隨即研究把海水提煉成飲用水,並於1973年斥資4.6億元,籌建當時全球最大規模的蒸餾海水化淡廠,每立方米生產成本約為1元。不過,因燃油價格高漲,成本增加8倍至每立方米9元,政府於1982年宣布關閉海水化淡廠,廠房於1992年以爆破方式拆卸。
因旱災觸發的每4天供水4小時的慘痛教訓後,港府隨即興建船灣淡水湖和萬宜水庫等大型水塘,1970年在青山道大欖涌水塘附近興建首座海水化淡試驗廠。至1973年,籌建佔地15英畝的青山樂安排海水化淡廠,第一組鍋爐於1975年10月投產,每天以蒸餾方式,生產667萬加侖淡水(相當於150萬立方米)。
本港踏入1977年,再因降雨量不足,政府同年9月擴充化淡廠規模,每日產量增至6千萬加侖(相當於1,300萬立方米)。1978年6月,因水塘存量達半數,天文台預測雨量充足,化淡廠暫時關閉。惜1981年再現水荒,但化淡成本與1974年初比較增加8倍,社會認為應要求廣東省增加供水,遂停用和拆卸海水化淡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