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12月3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芬蘭經驗—無貪腐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12-03]

胡忠信 台灣政治評論員

 一九三九年,蘇聯對芬蘭發動「冬季戰爭」,人口稀少、國勢衰弱的芬蘭,面對大軍壓境的俄國坦克,只能用土法煉鋼的「莫洛托夫雞尾酒」加以對抗。這是用酒瓶製造的汽油彈,裡面裝有酒精、汽油、石油和瀝青,外面以火柴棒作為引信,以當時的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而命名,一旦「莫洛托夫雞尾酒」在坦克表面破裂,立即爆炸成一片火海,有一半的俄國坦克就此被摧毀。

 進入二十一世紀,芬蘭人不再以「莫洛托夫雞尾酒」對抗俄國,而是以諾基亞(NOKIA)手機征服俄國,甚至征服了全世界。芬蘭已成為全世界最具國家競爭力的國家,芬蘭的「社會創新」橫掃全球,國家提供小學至大學的免學費及營養午餐,兒童閱讀能力居全球冠軍,全國各鄉鎮皆有公立圖書館,「無貪腐體制」成為芬蘭清廉政治的指標,社會福利政策幾乎達到了馬克思的人道主義境界。為什麼在短短三、四十年間,芬蘭就能「超英趕美」,快速脫離貧瘠與歷史的泥沼,搭建邁向希望與未來的橋樑?芬蘭如何打造「小而美」、「小而強」的國家?是什麼因素造就出類似柏拉圖的理想國境界?

 近幾年來,為了了解「芬蘭經驗」,愈來愈多的學者、專家、記者赴芬蘭取經,並撰述了不少相關著作。然而,囿於歷史、文化、語言、地理的隔閡,不免有難窺宗廟內室之嘆,「圈外人」畢竟無法直指核心,找出芬蘭「社會創新」的內在邏輯。

清廉政治源自高質政治文化

 最近,由芬蘭政府委託一百位學者專家共同撰述《芬蘭的一百個社會創新》,提出一百個改變芬蘭的理念,做全面而徹底的分析。台北陽明大學教授洪蘭女士翻譯成中文,交由《天下雜誌》出版,由筆者撰述一篇導讀。筆者閱讀完這本由芬蘭人現身說法的《小百科全書》,才深切體悟丹麥神學家齊克果的說法—要抓住問題的本質,而非表象;本質如同魚鉤,深沉在水面之下,表象只是浮標,必須從「圈內人」的觀點掌握問題的本質。

 以芬蘭人最引以為傲的清廉政治為例,來自各個層面所共同形成的政治文化—公共政策的形成務必透明化,不允許暗盤妥協或黑箱作業,地方自治的基層民主使人民勇於參與公共事務,媒體報業的發達形成公民監督機制,中高等教育的普及使人民養成守法習慣,各鄉鎮普遍設立的圖書館成為資訊交換中心,適時的金融立法使犯罪無所遁形,獨立的司法體系不受政治力干預,對「財產來源不明」的追根究柢,更不用說人民對清廉政治的高度標準。以台灣為例,目前「除弊」(尤其是卸任「總統」陳水扁所涉及的海外洗錢案)已成為「全民運動」,芬蘭之所長,正是台灣之所短,「反貪腐」必須深植於制度與思維之中。今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亞太經合會(APEC)宣言正是以「貪腐定罪」做為區域合作的基調,「塑造廉潔政治與透明的金融體系」已成為全球的主流價值。

 貧窮與犯罪互為惡性循環,如果關在監獄的年輕囚犯人數超過大學生人數(美國黑人社區就是如此),這個社會就不可能有希望與未來。芬蘭努力營造「沒有貧民窟」的社區體制,提供住房予遊民居住,設立基金會予貧民房屋貸款,透過「擔保基金會」給有前科、吸毒、精神病患者貸款保證,以「社會信用」予無信用或破產者低利貸款或延後付款,對「百分之三的芬蘭人」(絕大多數是單身、離婚、獨居的男性社會邊緣人)施以特別照護,上述植基於「人權立國」的社福政策,對其他社會安全網不夠完備的國家具有先行典範作用。

理念改變芬蘭 創意化解危機

 芬蘭的國家競爭力植基於深層的人文、教育、文化與音樂傳統。芬蘭人民善於使用圖書館資源,每一鄉鎮的公立圖書館聯結成全國資訊系統,免費的學童營養午餐既減輕家長壓力又培養健康的國民體格,小國如芬蘭有一百座以上音樂專門學校,全國有四百個成人學校(社會大學),以宏觀戰略做為思維的「獨立紀念基金」與「國家技術局」成為創意火車頭;加上非營利公益團體如「可能性的市場」、「和平站」、「飢餓行動日」等形成活躍的「第三部門」,使政治、企業、民間團體形成鐵三角,造就了令人驚艷與讚嘆的「芬蘭社會創新」。芬蘭人民有80%參與志工運動,被稱為「NGO天堂」並未浪得虛名。

 在近代史上,芬蘭一直是俄國與瑞典強鄰競逐的戰場,俄、瑞兩國曾在「哈米那和平條約」將一個邊界城分割為二,芬蘭部分稱為托尼歐(Tornio),瑞典部分稱為哈伯蘭達(Haparanda)。從一九六○年代起,兩城居民開始共用休閒設備;七○年代共建廢水處理廠,兩城的學童可以互相就學選課;九○年代撤去邊界崗哨,改建成商業百貨中心互通有無,按照目前進程,托尼歐—哈伯蘭達正朝向結合成一個雙子城。「邊界不是一個障礙而是一個可能性」,雙子城的成功故事予其他國家的邊界衝突留下一個和平典範。

 列強曾經割裂了芬蘭,但芬蘭人民不再以「莫洛托夫雞尾酒」對抗,而是以文化創新與和平訴求「軟實力」、「柔性國力」予以回應,情況如同文藝復興時期的佛羅倫斯,以文化、藝術、智謀化解了教皇國的壓制。是理念改變了芬蘭,是創意化解了危機,「芬蘭的社會創新」予我們更深層的反思與回饋。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