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12月10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豆棚閑話•凌叔華研究成熱點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12-10]
放大圖片

凌叔華(右)與陳西瑩

李國濤

 這幾年關於作家凌叔華的研究逐漸多起來。新近美國學者帕特麗卡.勞倫斯的研究專著《麗莉.布瑞斯珂的中國眼睛》被譯成中文出版(上海書店,2008.6),更引起讀者的興趣。以前凌叔華一直不是文學界的熱點人物,她的書也一直不算暢銷。但是,地位是有的。魯迅《〈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就給她很好的評價,說她的小說:「使我們看見和馮沅君,黎錦明,川島,汪靜之所描寫的絕不相同的人物,也就是世態的一角,高門巨族的精魂。」而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則說她的「《中秋晚》是可以跟魯迅的《祝福》相媲美的」,而且,「整個說起來,她的成就高於冰心」。因此,美國有學者出了這麼厚(609頁)的一冊書專門研究她,也就不為過分。當然,雖說的是專研究凌叔華,其實同時涉及徐志摩、蕭乾及整個「新月派」與二三十年代英國「布盧姆斯伯里」這個文化圈子間的關係。這裡面有原因,有故事,也就是由於凌叔華與那位名叫朱利安.貝爾的英國人產生婚外戀有關。這件已過去七十年的事,前幾年曾被某小說寫出來,引起大波,且不說。只說這位朱利安.貝爾是英國大作家弗吉尼亞.伍爾芙的外甥,由貝爾聯起這兩個社團人物的接觸和交流,凌叔華也得以與伍爾芙有聯繫。後來凌叔華與貝爾的通信得以保存並公開使用,使得這本書能夠寫成,寫得細緻、豐富,從中可以探索到兩國作家、兩種文化的碰撞與交流。這本書的作者下了很大功夫,看許多資料,採訪許多人,才能寫得如此豐富多彩。這部書將凌叔華放在中外文學交流的領域裡來解讀,是它引人的地方。

 其實,五四新文學原也是在這樣的時代氛圍裡產生的。魯迅在那著名的《小說二集序》裡說及自己的《狂人日記》等幾篇小說時,就提到果戈里和尼采的影響。鄭伯奇作《現代小說導論(三)》中,更明確提到:「《新青年》諸君子所提倡的,和十八世紀法國的啟蒙文學、英國的湖畔詩人所抱的思想並沒有大的差異。」周作人在《現代散文導論》裡也明確提出五四新散文的源流是晚明散文和英國小品。只是那時的作家與外國作家和外國文學社團並沒有更多具體接觸罷了。只說那位弗吉尼亞.伍爾芙,因為成就大,特色鮮明,在三四十年代中國小說界影響巨大。正如楊義《京派海派綜論》裡所言,「在(蕭乾)《夢之谷》被誤解為受英國意識流作家伍爾芙夫人的影響的時候,李健吾則毫無掩飾地宣稱自己的這部長篇(《心病》)是取法於伍爾芙夫人的。」當時是伍爾芙熱。要說受外國文學影響更大,我覺得比凌叔華稍後一點的施蟄存也是值得研究的。我們只要讀一讀他的一些回憶文章和答記者問(多見於《沙上的腳跡》一集中),便可看到他和他的同伴戴望舒、劉吶鷗等,放眼世界文學,吸取心理分析手法,是更系統更大膽的。他說:「一九二三到一九三七年這段時期,我在上海,因此買得到外國書,看得到外國報紙、刊物。這些在文學上都有些影響。我最早受影響的是奧地利的顯尼志勒,我翻譯了他的五本小說。顯尼志勒和佛洛伊德是朋友……」施蟄存生於1905年,他的小說集《上元燈》出版於1929年。他在晚年說過:「現在上海有人說我受伍爾芙影響,是不對的」,因為他寫作時還沒有讀過伍爾芙的小說。他甚至說過:「伍爾芙寫小說是在我之後。」這大約是他記憶有誤。伍爾芙的代表作小說《到燈塔去》出版於1927年。當然,他沒有及時讀到那是完全可能的。但是不知為什麼,《中國新文學大系》這樣的書,竟沒有注意到這位作家。此書說的是總結五四後第一個十年的創作,他應該在這個期限裡。

 《麗莉.布瑞斯珂的中國眼睛》有新的視點和方法,尤其是可貴的第一手資料甚富,研究者大可借鑒。但是讀到此書第159頁時,我卻為一條資料迷惑了。其文云:陳源「擔任過輔仁大學校長以及1952年輔仁並校後的北京師範大學校長。」這可是從來沒聽說過的事。陳源在1943年就到了英國,1946年任國民黨政府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代表,於1970年在英國病逝。他去英國後就沒有回來過。怎麼回事呢?後來我想通了。本書著者是誤把陳垣當陳源了。這裡寫的是史學家陳垣的經歷,「源」、「垣」同音,著者弄混了。陳垣(1880—1971)字援庵,廣東省新會人,他當過輔仁大學校長,後於1952年又任北京師範大學校長。陳源字伯通,筆名西瀅,生於1896年,是江蘇無錫人。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