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12月10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開卷有益•「誠懇地讀史」與「讀誠懇的歷史」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12-10]
放大圖片

馮 磊

《西方大歷史》

作者:(法)馬雷(Malet)

譯者:胡祖慶

出版:海南出版社

 「讀史使人明智」。但是,這裡有一個前提,那就是:讀史的態度和讀本的選擇。

 前者很簡單,作為一個後來者,翻閱前人的歷史,應該有一種誠惶誠恐的態度。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為歷史本身具有高度重複的可能。儘管,在某些細節上會有所不同。但是,人物和事件的出場與發展都離不開人性這個大圈子。——讀史的目的,不應該僅僅是知曉人物和故事,更重要的是,應該學習思考的辦法和總結歷史經驗。

 至於讀本的選擇,對於很多人而言是一個大難題。習慣了教科書和填鴨式的讀書方式,多數讀者缺乏必要的眼光和應有的甄別能力。孟子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面對被前人動過手腳的(比如當權者、比如執筆者的偏好和立場)讀本,後人如何正確看待和分析問題?這個話題,說上三天三夜也說不完。

 我的閱讀很有限,對歷史作品而言也是如此。在我有限的閱讀經驗裡,感覺自己讀過的歷史書應該分為三類。

 其一,歷史教科書。這類歷史書不需要多說,大家都有經驗。這類書的特點是,除了簡略到不能再簡略的大綱之外,就是零零星星的史料。東一鎯頭、西一棒槌,讀了,感覺和沒讀差不多。猶如白開水。

 其二,故事類史書。其中,以《史記》、《資治通鑒》為代表。當然,新中國的歷史學家吳日含寫的《朱元璋傳》也應該算一本。《史記》其實是一本人物史料,無論傳說還是寫實,都力圖把故事的來龍去脈講清楚。我不知道當初司馬遷寫這個東西的時候,是不是潛意識裡埋藏了要引誘讀者的目的。單看作品的文學性,《史記》有這個效果。《資治通鑒》也是如此,細節很多。而《朱元璋傳》顯然試圖要繼承這一特點,把朱元璋當年的往事重新過濾了一遍。不讀《明史》,千頭萬緒很難講清。當然,吳日含的這部作品,也有更多自己的主觀意識在裡面。這未必不是缺憾。

 故事類史書,最大的優點是容易吸引讀者。缺點則在於:彼時彼刻的人物言行,非常容易引發各類質疑。比如「戴著眼鏡」判斷問題的責難。

 第三類,則試圖跳開人物和意識形態的影響看問題。這類歷史作者,往往努力從歷史發展的主流或者說主幹入手,從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諸多領域入手解剖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敘述,多能夠從細節入手,從自己的長處入手。最後捧出來的,往往是讓人信服的作品。這一類,黃仁宇先生應該算一個。他曾經寫作《中國大歷史》和《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萬曆十五年》等著作,名聲大噪。在此類作品中,黃仁宇試圖通過財政、稅收一類經濟數據為歷史研究添磚加瓦。當然,一種治學方法究竟如何,還要後人的客觀評價才能做結論。但是就黃仁宇的思路而言,試圖跳開意識形態和前人刻意設置的障礙本身,就非常值得借鑒。——在歷史研究領域,還沒有開始研究,就已經決定採取何種理論作為定性的依據,這本身是否客觀,絕對值得質疑。

 相對而言,我比較欣賞第三種歷史讀本。比如黃仁宇的《中國大歷史》,為了從總體上給讀者一個印象,作者從氣候、土壤、制度、文化、經濟等等領域展開論述。很多想法出人意料。比如,中國的第一帝國為什麼最終統一全國?黃仁宇答:秦漢的統一是一個客觀的需要:黃河,15毫米等雨線,匈奴等,統一是客觀的需要。 這類問題,很多人都可能思考得到。但是黃的答案,確實讓很多人感到驚訝。冷靜思考,可以發現,攤開了看,似乎也確實有這些因素存在並左右歷史的發展。

 最近在看《西方大歷史》,之所以讀這本書,純粹是因為有黃仁宇的《中國大歷史》影響在前。而這本《西方大歷史》,無論印刷、還是封面,都和《中國大歷史》有異曲同工之妙。《西方大歷史》根據法國歷史學家馬雷的權威著作《大歷史》編譯。在年代上,由古羅馬寫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公元前735年至1914年)。

 讀史,我一直欣賞擠乾了水分的閱讀。因為如果不能夠擠掉書中的水分,我們往往看不到歷史的真實面目。早年在一家報社跑新聞,要聞部主任曾經如此告誡新手:客觀,是新聞的第一要務,做了假新聞,你的記者生涯也就要到此結束了。今天,如果用這種眼光來看歷史,也許就可以發現很多問題。比如寫史,大可以減少對歷史人物與事件的評價,即使所謂的「客觀評價」,也要越少越好。真正的問題和結論,讓讀者自己去發現。這,強調的不僅僅是閱讀的樂趣,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借此培養讀者鑒別和思考的能力。

 《西方大歷史》可以說就是一堆乾貨。在這一點上,和黃仁宇的《中國大歷史》基本是相同的。就是敘述的風格和思路,也多有相同之處。不知道二者之間有沒有前後、彼此的影響?以《古羅馬》一章為例,作者如此介紹意大利:「意大利的地理位置優越。除了瀕臨地中海,享有海上交通的便利之外,它一方面緊臨西歐(古時的高盧)和中歐,另一方面則面向希臘和北非」。個人感覺,這種敘述方式很好,語言客觀、樸素、致密。這種寫作方式給人的感覺是,我們所面對的歷史是一面厚重的牆。而不是一個大大的高音喇叭。沒有動不動就「我們偉大的……」這種抒情的詩歌風格。

 全書共分四篇,分別是:古羅馬與中世紀(公元前735-公元1492);古典時期;革命狂潮;現代世界的誕生(1848—1914)。每篇下面又分很多小節,分別按照不同的角度進行闡述。在內容上,尤其側重敘述中世紀以後歐洲各國政治外交戰場上之合縱連橫。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