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12月17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內地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港人北上辦廠 拉動粵服裝業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12-17]
放大圖片

 ■港資東莞利黃織造廠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謝德光

 1978年改革開放政策制定後,紡織成為中國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試點行業。改革開放初期,內地第一家牛仔服裝廠,是香港人在新塘開設的;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太平手袋廠,也是香港人在東莞創辦的。藉著「三來一補」、「貼牌加工」,香港人把技術、設計、面料帶進了廣東,並為廣東服飾產業的發展培養了第一批可以和國際接軌的加工、設計、管理人才。

帶來技術管理

 港資東莞利黃織造廠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謝德光說,1981年他經一個東莞朋友介紹,開始在東莞常平搞加工貿易,主要生產出口毛衣。「當時對內地不是很了解,投資比較謹慎,只投了30萬港幣設廠。」

 謝德光說,當時加工貿易的操作是,港方提供原材料、衣服樣板、零配件,內地工廠則按公司要求的質量、規格、樣式、包裝和商標進行加工生產,全部產品由港方返銷,中方收取工繳費。而在補償貿易方面,港方提供設備及生產技術等,投產後,用該設備、技術生產的產品來分期償還。工廠的管理人員也是來自港方的,在技術上提供協作,而廠房管理權則屬於政府。

 靠「三來一補」,港企在內地完成了資本和技術等的原始積累,原來的工人逐漸成了技術骨幹,謝德光說,其中有一些技術工人「下海」,完全照搬港商的管理經驗,在周邊建立起工廠來。「像紡織這種行業,屬於勞動密集型,都是一些簡單的加工,當初的技術並不是很複雜,工人較容易掌握。」他介紹說,一些工人學到技術和管理,也有出來創辦自己工廠,像如今在大朗鎮就有很多民營毛織小企業,他們以加工作坊的形式,為港資企業加工零部件、半成品或原材料等,多數是完全照搬港商的管理經驗。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內地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