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12月19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中國改革開放30年實錄.風雲30載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農民變市民 盲目變自治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12-19]
放大圖片

 ■圖為新余市市長李安澤問候維護城市文明和諧的人民警察(右二)

 新余市委書記汪德和一再強調,統籌城鄉發展的基點是給農民以進程的自主選擇權,給已進城的農民以市民待遇。要讓改革與發展的成果惠及城鄉百姓,要讓農民也能分享到「公共待遇」!

 近年來,新余市在新農村建設和發展現代農業中,努力轉變農業發展模式,堅持生態循環理念,走出了一條農業發展和農村生態相協調、生態保護和經濟效益相促進的現代農業發展新路子,在創建國家衛生城、園林城、文明城的同時,不斷開創新余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局面。

 為促進農民增收,新余市從新農村建設經費中拿出500萬元支持「一村一品」建設,並作為全市「1010」工程之一。經篩選研究,確定了新余蜜桔、分宜苧麻、葡萄、蛋雞、麻綠筍等28個示範項目,作為市級「一村一品」項目進行重點扶持,通過抓兩頭(科技、市場)促中間(規模)、抓龍頭帶農戶、抓獎補帶投入等機制,大力推進「一村一品」建設。據有關部門統計,28個項目帶動總投資5500多萬元,帶動農戶2萬多戶,農民人均可從一村一品項目中增收500多元。

 為了給農民注入新的思想理念、新的科技文化知識,新余市加大對農民的培訓力度。圍繞「3321」工程、「一村一品」和三大產業等,從實用性、實效性出發,實施「金藍領工程」、「陽光工程」,加大了對農民的培訓工作。截至8月,全市培訓農民3.3萬人,其中轉移性培訓2.8萬人,農業實用技術培訓0.5萬人。

 吳治雲是這樣想,建設新農村,就是培養新農民。只有新農民,才有新農村,最根本的目的在於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創造美好的新生活。

 經濟發展了,新余農民對文化生活的需求也隨之迅速增長。發源於農村、服務於農民的「草根文化」在新余農村呈現燎原之勢。目前,新余市建有農家書屋23家、鄉鎮文化活動中心32個、農村電影放映隊19個、村級文化活動室370餘個,新建村級文化廣場10餘個,全市農村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分別達到98%、95%。新余市各級文化部門通過加強對民間藝人、文化能人的培訓,鼓勵各種形式的農民自辦文化,組建了多個股份制或農民聯辦式演出隊,成立了民間文藝劇團,為農村培養了一批文藝骨幹。與此同時,新余市文化部門通過加強農村文化市場培育,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保護工作,對腰鼓戲、採茶戲等民間藝術進行有效保護和傳承,進一步激發了民間文化藝術的生機和活力。

 新農村建設是新余市發展現代農業的一個縮影,新時代的新余的鄉村,正悄然步入了改革開放的韻律,農民和城裡人一起接受著現代文明的洗禮,分享著和諧發展的快樂。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中國改革開放30年實錄.風雲30載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