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1月31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己丑年賞牛 新春共享文化精粹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1-31]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文、攝:林意生 圖: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提供

 全球華人都在喜慶的氣氛中迎來了己丑牛年。在中國,放爆竹、貼揮春、吃團年飯,以及各種傳統民俗節慶活動悉數登場;在海外,遍佈世界各地的華人亦以不同的方式慶祝新春佳節。此外,很多外國人也加入到中國年的慶祝活動中來,更有媒體報道說,今年全世界過春節的人數將創歷史新高。春節作為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已走出國門,彰顯出中華文化的影響力。

 香港雖然西化,但仍保留慶祝農曆新年的傳統習俗。新一年是己丑牛年,牛在今天是肉類和奶類製品的來源之一,在古代以農立國的中國,牠與農民生活息息相關,更是備受重視,也因此成為不同藝術媒介的題材。現在不妨趁著這個傳統節日,重溫昔日我們賴以維生的牛,懷古念舊一番。

 牛在以往的農業社會裡,固然是重要的生產資源,亦代表中國人所重視的傳統美德,包括刻苦、勤奮和毅力等,無論是在生活上以至精神上都佔著重要的地位,以牛為題材的藝術品更是多不勝數,繪畫、陶瓷、雕刻等都有,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時期。有意欣賞的如今可以大飽眼福,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在今年特選多款以牛為主題的館藏品展出,所展文物分別來自不同年代與藝術媒介,讓你近距離欣賞牛的美態。

歷史展品觀出玩味

 中大文物館以往也有展出不同生肖的文物,但以這次牛文物展覽所展出的藏品數量最多,約20多件。文物裡近的有現代的河北春牛剪紙,遠的可追溯至西漢陶瓷「灰陶大牛」,橫跨2,000多年的藏品,都在這次展覽中,有系統地分8類展示:陶瓷、刻、竹、牙雕、繪畫、拓本、版畫和剪紙。

 文物館館長林業強表示這次展出關於牛的藏品,以簡單易明為大前提。「我們花了約2個月時間,從13,000多件藏品中選出展品,而且我們希望令展品種類多元化,所以繪畫、陶瓷都有,以簡單而有趣味為主。」

 藏品中有外形簡潔的陶瓷品如漢朝年間的灰陶牛,也有十分細緻傳神的畫作,如黎奇的《五牛圖》、嶺南畫派始祖居廉的《臥牛圖》、高奇峰的《雙牛圖》以至明朝仿本《乾坤清泰圖》,各具特色。

 每件藏品,無論表達的內容、作者創作的靈感,還是收藏的經過,都值得回味,尤其是珍貴的藏品,有不少是從外地收購回來,《曹望()造像.牛車出遊》拓本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這屬於北魏年間,拓本裡坐牛車出遊的是皇后。這是來自置於廟中的四方座的其中一面,座上原本有一尊佛像,其後經戰亂而一併失去影蹤,拓本後來由美國賓夕凡尼亞州大學收藏。」林業強表示,這幅購回來的拓本,記錄了當時景象,牛車裝飾華麗,屬皇后所用,車上有華蓋遮擋陽光和雨水,而皇帝騎的則不是牛車,而是馬車。

展品精緻現「牛」氣

 在眾多藏品中,明朝的《乾坤清泰圖卷》及晚清的《織耕圖》屬首次展出。雖然《乾坤清泰圖卷》是仿元朝名家陳汝言作品,並非原本,但林業強認為該3米長、25厘米闊的畫卷仍有其珍貴價值。「生動地展現出牛隻的不同形態,不論坐臥、奔走或進食,都細緻神似,十分難得。」超過百多隻的牛在絹上,各具形態。

 而合共有46章的《耕織圖》版畫,在展覽展出的屬19世紀晚清刊本。「開首23章內容關於耕作,之後的23章則關於編織。原本刊於康熙35年——1696年,由焦秉貞所繪。這次展出的是第23章,內容屬於耕作,內裡有4張有牛隻。」版畫圖文並茂,內容十分詳細。

 這次牛年文物展裡最珍貴的展品,林業強則認為是清人高奇峰的《雙牛圖》。「高奇峰在日本學畫,將日本畫風的『明暗』融入畫中,透出迷朦的氣氛,這是以往中國畫少有的。畫裡一邊深色,一邊淺色,一明一暗,平衡對稱;兩牛與飛雀剛好是一重一輕;一牛閉目,另一牛凝神望著小雀,饒有趣味。」

 趁牛年欣賞牛文物展覽,感受昔日傳統文化精粹,可說是最合時宜的度歲活動。

相關新聞
己丑年賞牛 新春共享文化精粹 (圖)
【不簡單的牛】 (圖)
《乾坤清泰圖卷》 (圖)
《雙牛圖》 (圖)
《五牛圖》 (圖)
《曹望造像.牛車出遊》 (圖)
《耕織圖》 (圖)
《金牛獻瑞:牛年文物展》
字是不凡 木活字印刷 (圖)
【木活字印刷示範】 (圖)
歷史與空間•圖像——一種原始溝通媒介的現代意義 (圖)
文藝縱橫•文學版圖的建立與資料保存
亦有可聞•功也蝙蝠 罪也蝙蝠
豆棚閒話•感謝他們帶來了娛樂精神
百家廊•漢族移民 雅言入粵 (圖)
杜亦有道•切勿菲薄
隨想國•去 舊
海闊天空•戒除上網癮
琴台客聚•慘烈的文化浩劫 (圖)
翠袖乾坤•新春鴻運茶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