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翁靜晶
舊時的兒童,沒有地位可言,父母生孩子像母雞下蛋般的速度,繁育了兒女成群,每個孩子就都顯得不太重要。小孩子反正「天生天養」,自然就會成長起來。
老伴告訴我,他小時候,眼巴巴地看著大人吃東西,總是只有嚥口水的份兒,從沒有伸手去討的勇氣,像小狗般守候在餐桌旁邊,一心希望大人或會吃不下,順手恩賜一些給嘗嘗。二戰剛過,經濟環境尚未回復過來,成年人都頗為自私,好不容易到餐館吃頓好飯,就算是帶上孩子,也不會讓兒女多分一杯羹。大人都認為,小毛孩不懂得好壞,給之吃好東西,敢情就是糟蹋掉!反正是兒孫自有兒孫福,孩子長大之後,機會多的是,何必要老人為之省食省穿?
記憶之中,到了我的童年時代,社會情況雖然改善了些,但六十年代的父母,依然偏向於吝嗇,也不見得會對孩子採用「投其所好」的政策。像我媽,她買了舶來巧克力,也是鎖得牢牢的,不會輕易「公諸同好」!
貴價衣服、進口玩具,想也甭想,開口要買只會自討沒趣。生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小孩都是如此,於是也沒有誰比誰更「可憐」的問題。
舊時的兒童,沒有地位可言,父母生孩子像母雞下蛋般的速度,繁育了兒女成群,每個孩子就都顯得不太重要。小孩子反正「天生天養」,自然就會成長起來。相反是,長輩萬不能將孩子當之一回事,更不能隨便讚美,怕把之「讚壞」、讚歪!為免招致天妒,因此自出娘胎起,便要講盡壞話,美的說成醜、胖的說成瘦、乖的也要罵之頑皮,甚至乎,連名字也不能高人一等,家家戶戶的娃娃,不叫大狗就叫小豬、阿牛,極其粗生賤養之能事……
分水線,似乎是八十年代。經濟突飛猛進,家庭環境寬裕,商品也日趨便宜。物質生活的改善下,小孩子明顯是「既得利益者」!更重要的,是「家庭計劃」,當每家小孩都是「一個起兩個止」,怎不尊貴起來? 上一輩往往是十兄弟姊妹瓜分的一份恩賜,新時代的孩子卻是一人獨享,「地位」再不能同日而語!
大狗、小豬、阿牛,一下都絕跡了,就連大成、小明和阿文等的名字,也嫌不夠出眾。父母為之翻遍了《康熙辭典》,找盡了罕用字,實行小人改大名。自此,軒、彥、熙……等等原來「只屬古人」的名字,就寫滿了出生紙。
舶來巧克力,再不值得稀罕。零用錢已多得可以買毒品,似十足晚清吸鴉片煙的二世祖﹔多斥責幾句,還得要擔心孩子「看不開」,會自殺跳樓。父母節衣縮食,孩子卻要甚麼有甚麼,兒童地位無限膨脹,好比太陽系的中心,全世界要圍著他轉……棒下再出不了孝兒,那怕獨留之在家「思過」,稍有照顧不周,亦會惹上官非。
守在餐桌旁邊吃「剩飯」的,變了父母和祖父母……
古代,未成年就登基的小皇帝,日後成為明君的可沒幾人!這一大夥的軒軒、彥彥、熙熙預早透支了快樂,少不免吃苦在後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