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盈慧
小片導演拍「大片」,究竟是為了要在國際坃獎,還是「小」片拍多了,為了挑戰自己的實力?
無疑不少觀眾喜歡大片的熱鬧,幾十塊錢一張票子,看「×億元」(?)大製作,覺得物有所值,「大片」就先聲奪人,通常都能在檔期內票房跑贏對手,至於是否能夠收回成本,則是另一回事。
觀眾貪便宜的心理,助長大片聲勢,拍慣小品電影的導演,有人投資,挑戰自己魄力,也是人之常情;這種心態,相信任何搞創作的人都有過。可是就是那麼奇怪,很多小品導演拍出來的大片,由於不是自己原來心之所好,刻意為大而大,便不止削弱了感染力,往往還落得個大而無當的下場,一下子連自己原有的優點都蕩然無存。
而且大片都有個公式,少不了千軍萬馬排山倒海場面,可是這些大量浪費人力物力資源的鏡頭,連打機的小觀眾都早已看厭,還有什麼瞄頭?
最不想看到的幕後新聞,是某大片為了拍攝大場面,損害到無可補救廣闊無邊的自然景物,這樣的環保大「盜」,才真是千古罪人,導演本身不是潛伏毀滅狂,也在刻意討好毀滅狂的觀眾,心思時刻化在如何焚燒多少山林草木。想到銀幕上這樣的鏡頭,原來那麼可惡,如何還會「賞心悅目」?
大片,光榮讓給《賓虛》、《埃及妖后》、《木馬屠城記》好了,放下野心,別拍傷天(影響自然生態)害理(情節不通)徒具虛殼的「大」片,才是一等功德。
歷屆名片都是因為情節感人得獎而後給人稱「大」,從來就不曾以耗資驚人程度分等級,看看今屆演員不見經傳、奪取八項金像獎小本製作的《一百萬零一夜》,什麼是好電影,「大」導們便應深思,證明觀眾眼睛比電影人雪亮,畢竟喜歡劇本多於迷信明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