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09年3月6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女人,並非弱者!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3-06]     我要評論

 現代女性主義的起源,可追溯到十八世紀末期。當時有瑪麗華斯東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及吳爾芙(Virginia Woolf)等思想家提出觀點,如前者所著的《女權辯》(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便是十九世紀以前少數講述為女性爭取選舉權、工作權等基本權利的著作之一:後者的《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後來不但成為了西方文學經典,書中更提出了女性擁有獨立空間的重要性,對往後許多女性作家出版小說產生了很大的推動力。 

 在後世的劃分下,女性主義的歷史進程往往被分成三期:如上文所說的十八時紀至二十世紀前半葉被稱為「第一波女性主義」;「第二波」則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後的女性主義復興期,而這一期的女性主義思潮尤為重要,並將女性主義作為社會運動一直延續至今。

 在「第二波」中,不得不提的當然是有「女性主義之母」之稱的法國思想家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她對婦運有極大的影響。她的著作《第二性》(Le Deuxi蓞e Sexe)以文學、史學、哲學、生物學且結合神話等角度,縱論從原始社會到現代社會中的女性處境,被後世認定為女性主義的經典之作,也為以後女性主義理論的建構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據點。波娃在書中的名言:「女人不是生就的,而是逐漸變成的」,點出了性別差異不在本質的生理結構,而是後天社會建構而成的概念,因而將女性主義研究乃至婦運推到另一學術層次。

 「第三波」所指的則是九十年代以後.有關的女性研究都回歸到女性本身,並反思「第二波」時女性主義者對女性群體之間存在的差異及多元性,當中以印裔後殖民女性主義者史碧娃克(Gayatri C. Spivak)的著作及觀點尤其矚目,影響極大。

相關新聞
大學生應聘——人生隨時準備出發 (圖)
琴台客聚:江安功夫抗日建殊勳
翠袖乾坤:大未必佳
寫我遊情:有效率無彈性的服務
扶林晚風:資訊時代的人文情懷
一網打盡:機會就在目前
杜亦有道:百萬舊夢
只此一人:穿沙麗的女人 (圖)
藝叢散記:我的花樣年華 (圖)
短載:詩書街一巷一號(十)
詩意偶拾:AT 17,你喝剩的半瓶朱古力 (圖)
試筆:淚
稿例
女.性主義 怒火中燒
我非其類
女人,並非弱者!
研究顯示:周三情緒最低落
電腦程式為太空人輔導抗抑鬱症
三藩市狂徒 頻縱火燒公廁
《大英百科全書》改革邀讀者參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