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女性主義的起源,可追溯到十八世紀末期。當時有瑪麗華斯東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及吳爾芙(Virginia Woolf)等思想家提出觀點,如前者所著的《女權辯》(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便是十九世紀以前少數講述為女性爭取選舉權、工作權等基本權利的著作之一:後者的《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後來不但成為了西方文學經典,書中更提出了女性擁有獨立空間的重要性,對往後許多女性作家出版小說產生了很大的推動力。
在後世的劃分下,女性主義的歷史進程往往被分成三期:如上文所說的十八時紀至二十世紀前半葉被稱為「第一波女性主義」;「第二波」則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後的女性主義復興期,而這一期的女性主義思潮尤為重要,並將女性主義作為社會運動一直延續至今。
在「第二波」中,不得不提的當然是有「女性主義之母」之稱的法國思想家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她對婦運有極大的影響。她的著作《第二性》(Le Deuxi蓞e Sexe)以文學、史學、哲學、生物學且結合神話等角度,縱論從原始社會到現代社會中的女性處境,被後世認定為女性主義的經典之作,也為以後女性主義理論的建構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據點。波娃在書中的名言:「女人不是生就的,而是逐漸變成的」,點出了性別差異不在本質的生理結構,而是後天社會建構而成的概念,因而將女性主義研究乃至婦運推到另一學術層次。
「第三波」所指的則是九十年代以後.有關的女性研究都回歸到女性本身,並反思「第二波」時女性主義者對女性群體之間存在的差異及多元性,當中以印裔後殖民女性主義者史碧娃克(Gayatri C. Spivak)的著作及觀點尤其矚目,影響極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