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5月3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玩物益智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收購舊相機 公私兩忙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5-03]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為象徵「東風壓倒西風」而製造的東風相機,於1969年面世,僅生產100部,彌足珍貴。

 陳烘與相機結下不解緣,60年代來港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攝影器材公司工作,70年代開設自己的相機公司,與相機相對數十年,但他直言百看不厭,而且獨愛古董相機。「用電操作的只是工具,數碼相機就等於即食麵,你要牛肉味或海鮮味,靠一包調味料便成。相反機械古董相機,光圈、快門和距離都要自己調校,每張照片都經過人的思考,這才是真正的攝影藝術。」難怪陳烘樂此不疲,一有空就拿著古董相機拍照,順道讓藏品曬曬太陽,令機件保持運作正常。

 數碼相機今天大行其道,兼具拍攝功能的手機更是不計其數,80年代以前,相機並非如今天般垂手可得。「二戰後機械相機的製造技術長足發展,當中以德國和美國製造的相機質素最高。」陳烘認為德國Contarex生產的55mmf1.4鏡頭,是登峰造極之作,即使在黃昏與室內,不用閃光燈也能拍攝清晰的影像,至今仍無任何鏡頭能取代其地位。「這隻鏡頭在60、70年代,要7,000多元,當時一輛Benz私家車也不過25,000元。」能負擔的人當然不多,當時銳意發展工業的日本,於是另闢蹊徑,將相機大眾化。

 「當時有『日本郵船─遲早完』這句順口溜,諷刺日本產品易壞不耐用。」陳烘指日本人積極改進,專門收購歐美舊相機來研究,著名的日本相機公司Sukiya老闆中島銓太郎就是他的熟客。數十年前,德國和美國的相機在香港並不多見,大部分都是跟歐美遊客交換舊機得來。陳烘解釋:「歐美來港的遊客,看見外形趣怪的日本相機覺得十分新鮮,我便以日本相機來換他們的歐美優質相機。為了游說他們交換,有時真的跟著他們走好幾條街。」陳烘鍥而不捨,既因為工作需要,同時也是自己的興趣使然,碰見喜歡的舊相機,他絕不肯割愛。

相關新聞
古董相機 重溫攝影樂 (2009-05-03) (圖)
收購舊相機 公私兩忙 (2009-05-03) (圖)
珍稀藏品 千金不換 (2009-05-03) (圖)
新不如舊 享受與眾同樂 (2009-05-03) (圖)
Wooden Camera England (2009-05-03) (圖)
Polaroid SX70 (2009-05-03) (圖)
紅旗20相機 (2009-05-03) (圖)
Minolta Autocord相機 (2009-05-03) (圖)
Petal貴為全球最微細特務相機 (2009-05-03) (圖)
National C-R2相機 (2009-05-03) (圖)
東方相機 (2009-05-03) (圖)
Minolta 7000 AF50相機 (2009-05-03) (圖)
Bellow-Graflex Speed Graphic (2009-05-03) (圖)
「荷里活廣場世紀古董相機展」 (2009-05-03)
投資有道:只打造一枚的加鑄「9」刻記硬幣 (2009-05-03) (圖)
鈔海趣談:第一家由國人自辦的商業銀行 (2009-05-03) (圖)
輕談淺酌葡萄酒文化 (2009-04-26) (圖)
增進知識 走進新舊酒世界 (2009-04-26) (圖)
美酒如人生 盛衰有時 (2009-04-26) (圖)
另類投資 可攻可守 (2009-04-26)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玩物益智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