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文:尉 瑋 圖:主辦方提供
俗話說,不到長城非好漢。對於喜歡音樂劇的觀眾來說,沒有看過《貓》則算不上是個正牌的音樂劇發燒友。15年前,《貓》來了又走了。今年,本月,這齣名劇再次巡迴到港,一流的製作與卡士撓得人心癢癢。估計本月的潮流密碼會是:《貓》,你看了嗎?
人人知道《貓》,不等於人人了解《貓》。不如,先來個資料大補全。
你知道的《貓》
家喻戶曉的音樂劇《貓》,是天才歌劇大師安德烈.萊特.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最受人歡迎的作品之一,美妙的歌舞、夢幻的舞台多年來吸引了無數觀眾的眼球。故事由聚樂谷群貓(Jellicle Cats)一年一度的舞會開始,各種貓粉墨登場,在首領老爺貓杜托洛諾美(Old Deuteronomy)面前講述自己的故事,希望得到被他選中踏上可獲重生的「雲外之層」之旅。
《貓》取材自 T. S. 艾略特(T. S. Eliot)於 1939 年出版的原著《擅長假扮的貓》(Old Possum's Book of Practical Cats)。這本詩集本是為了孩子而寫,語言簡單易懂、詼諧幽默。韋伯的童年時代想也伴隨著這些貓的影子,大概出於對那時的記憶,他從1977年開始著手改編它,經過四年的創作過程,《貓》誕生了。
1981年5月11日,《貓》首次在倫敦西區公演,大獲好評的表演囊括了多個國際重要獎項,並創下多項重要紀錄,包括榮獲英國奧利花年度最佳音樂劇大獎及年度最傑出音樂劇成就大獎,以及七項百老匯東尼獎。
1982年10月7日,《貓》開始在百老匯公開演出,直至2006年1月9日,在該地的紀錄才被《歌聲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打破,同年10月倫敦城西的紀錄亦才被《孤星淚》超越。直至2000年9月10日,《貓》在百老匯公演了長達18年,而在它的21歲生日當天在城西光榮閉幕。不過,巡迴表演製作隊伍則仍在各地演出。
你可能不知道的《貓》
好了,正二八經的威水史講完了,「正史」之外,又怎麼能沒有一些「野史花邊」?對於這麼一部上演了二十多年的音樂劇老大哥,背後的故事大概比台上更精彩。下面的事件和數據全部來自網絡搜索,讀者們不必太當真,權當一樂:
截止到2004年,大概有超過6,500萬人以上看過演出,票房收入超過8.25億英鎊。音樂劇以8國語言錄過11個音樂劇原聲帶,同時更有8個製作公司在世界巡演該劇。該劇巡迴過世界150個城市,更有超過170個歌手錄過其經典名曲〈回憶〉(Memory)。劇組用過40,136個保險套(用於保護麥克風,貼在頭套上),吃過159,000顆阿士匹靈,喝了651磅咖啡,消費了179,712顆喉糖,耗了1248,000磅的乾冰……
《貓》也捧紅了不少美伶,其中最著名的大概是倫敦首演時扮演美艷貓Grizabella的Elaine Paige。當年,由於原扮演者Judi Dench在綵排中發生意外,Elaine臨危受命,更接過了原來本為紅貓Bombalurina所唱的〈Memory〉,一個經典角色就此誕生。還有一位,被稱為擁有天籟之音的莎拉布萊曼,就曾在《貓》中演出傑米瑪(Jemima)一角。後來她不僅成為韋伯的妻子,還在《歌聲魅影》首演時飾演女主角Christine Daae。
對於《貓》來說,雖然改編自兒童詩集,但它最終並沒有淪為一般的兒童故事,其中美艷貓Grizabella一角與那首哀傷的〈Memory〉功不可沒。但最初時,這首歌並未出現在韋伯的創作中,直到1980年,詩人艾略特的遺孀瓦萊里.艾略特在出席愛德蒙頓音樂節(Edmonton Festival)時帶給韋伯許多艾略特沒有發表過的詩和故事,其中一首悲傷的〈美艷貓—姬絲貝娜〉引起了韋伯的注意,促使他創作了後來的〈Memory〉,而為歌曲填詞的,正是該劇首演時的導演特雷弗.納恩(Trevor Nunn)。
《貓》在香港
1994年,《貓》曾經來過香港,今年重臨,國際班底包羅了澳洲、新西蘭及英國的星級演員。
本版電郵訪問了「美艷貓」 姬絲貝娜(Grizabella the Glamour Cat)的扮演者迪麗雅.漢娜(Delia Hannah)、「鐵路貓」金寶辛加(Skimbleshanks - the Railway Cat)的扮演者麥咸.加農(Markham Gannon),以及年僅16歲、扮演Pouncival的加里.巴爾托洛(Caleb Bartolo),看看《貓》和他們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