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4月26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藝粹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點評集:要「跟貼」還是走板? ──談兩齣本地製作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4-26]     我要評論

文:陳國慧

 經常在周六一天內觀看兩個劇場作品,但從不曾像這個周六般,可以在同一天「見證」到香港劇場近年在消費主義時代主導下的轉變。這邊廂的下午在演藝學院歌劇院上演的,是由「風車草」演出製作、並聯同「英皇舞台」和「東亞娛樂」主辦的《你咪理,我愛你,死未?》(喪愛甜心版);作品曾三度公演,並以城中名人潮人等美言作為宣傳的主要文案。是次的賣點是首踏台板的創作組合at17的林二汶;而在幾乎滿座的劇院中絕大部分的年輕觀眾歌迷,相信不少都想看看她的新嘗試。

 近年不少流行歌手涉足舞台劇;雖不少作品只是一些加插了片段式「劇場版」的演唱會,但以「舞台劇」作為幌子卻為此添上一個美麗的文化光環;但《你》劇打正旗號是來自百老匯的進口音樂劇。事實上這劇在歐美大熱,亦有亞洲不同城市的演繹,濃烈都市感和現代愛情省思幾乎為觀眾「代言」,貼心卻又稍稍高於一般的煽情想像,正是作品吸引力之所在。而林二汶以其稍異於主流的個性及形象,吸納到追求「親民的不同卻非另類」的為數不少的分眾,其氣質的介入能夠與《你》劇的吸引力產生相輔相成的作用,在是次作品的推廣方面無疑成為助力,同時亦鞏固了「風車草」的定位,更對準了其目標觀眾群。

 要承認的是文化消費在香港還有極大的發展潛力,而實在得令人無法規避其存在和影響力;在拉起歡迎橫額擁抱市場的同時,該如何回應藝術本質的異變?創作人在兩者之間的平衡角力,又到底消弭了多少原來應該回饋到作品本身的創意?《你》劇從相對較小的場地,移師到這個以一張碩大的床作為意象的歌劇院,演員來回穿梭於虛廣、華美的空間和六十多個不同角色之間;空間一方面實際地消耗了演員的能量,亦吸蝕了不少表演的能量。而往往,在如此一個片段式敘事、講求個別片段演繹能量的轉換從而拿捏不同角色層次的作品,能量的散失影響了表演節奏的推進,令尾段好些反映中年人和長者情感世界的故事,變得徒具其形而失其神;誇張「扮演」易引來愉悅,但這些故事在甜後的回甘,卻是令《你》劇不至於淪為一個淺俗喜劇的重要元素。

 然而,回甘得有層有次,卻與人生閱歷有關;資深演員的參演成為另一種推廣的策略。另一邊廂的同一晚上,前身為「灣仔劇團」的「團劇團」於牛池灣文娛中心劇院上演《君住廟街頭,妾住廟街尾》,賣點雖有老戲骨區嘉雯和葉進加上執導的何偉龍,但反應卻不理想。若說「本土特色」的呈現在《你》劇主要是以當下「潮語」和地標(如IFC戲院)作為想像和代入的符碼,那麼《君》劇的本土策略卻是懷舊作為方式─廟街、粵曲小調、歌廳文化、小明星等都是六十年代的盛世香港的重塑。本地善於在創作中挪用懷舊元素、既有情調又不失戲劇感染力的是杜國威─《我和春天有個約會》、《人間有情》等都是重要的參考。

 這類型文化結構、敘事框架並製作規模的作品,是九十年代初中期劇場製作針對觀眾的重要指標。「九七」氛圍令杜的作品成為了心靈漂泊的安慰;新觀眾是為了情調的吸引,而固有觀眾追求的戲劇感染力也沒有差。今時今日,這類型作品在香港舞台上的漸次失落,固然是心靈歸宿的異變,亦反映了觀眾分流的口味的改變:新一代觀眾吸啜影像文化奶水,所謂的感染力已非來自戲劇本身而在演員帶來即時的感官之樂,「輕騎」式獨腳戲或小品式喜劇製作自成為主流;至於現在觀眾所追求的「懷舊」情調,則輕易地以某歌手或歌曲為坐標便達到渲染的目的。

 無疑在如此文化脈絡下,《君》劇所奏的本土情調儼若走了板的曲目;但本土可以有很多可能性,走板也可憑藉戲劇感染力拉出時代,加上故事有其傳奇色彩,這樣的戲觀眾還是會想看的。可惜的是劇本承托不力,人物情感訴諸說法多於交流呈現,大大削弱其張力。然而,《君》劇所把持的老舊情懷(情感的等待和壓抑、曲藝文化的承傳、遺世獨立的理想)以至其文化敘事,卻是近年劇場已被邊緣化的題材,而它所要持守的完全是「團劇團」作為本地老牌業餘劇團的堅持。劇目不但和劇團緊密地「團結」一起,甚至連觀眾群亦然。當晚未及半滿的劇場中,不少是有一定年紀的演員親友或劇團友好;問題是這個揚言要發展的劇團,如何在堅持的同時又能突破市場的困局?香港劇場需要的並不只是舶來品;市場惘惘的誘惑是伸手即得卻又冰冷現實得緊;恰如「前進進」反思劇場產業化的作品《哈奈馬仙》中強烈對照的舞台意象。《君》劇(懷舊)的市場潛力有可能性,其盛載的人、情和時代本是本地創作的重要養分;但如何提煉、昇華以至配合策略性的推廣,是創作和製作人未來的一大課題。

相關新聞
進念 從藝術教育到「通識劇場」 (2009-04-26) (圖)
多媒體劇場教育計劃工作坊 (2009-04-26) (圖)
「黑箱作業」在丹麥 (2009-04-26) (圖)
多媒體劇場教育計劃工作坊 (2009-04-26) (圖)
點評集:要「跟貼」還是走板? ──談兩齣本地製作 (2009-04-26)
簡訊:窺一眼越南情調 (2009-04-26) (圖)
活動推介•蘇嘉文與香港小交響樂團 (2009-04-26)
黃金時裳︰巴黎與倫敦1947至1957年 (2009-04-26)
白雙全 下一站 威尼斯 (2009-04-19) (圖)
擺放在家中的海平線 (2009-04-19) (圖)
呼吸一間屋的空氣 (2009-04-19) (圖)
與視覺無關的旅遊 (2009-04-19) (圖)
第53屆「威尼斯雙年展(視覺藝術)」 (2009-04-19)
追念葉紹德 何時後人來? (2009-04-19)
點評集:拉闊現代舞壇光譜 (2009-04-19) (圖)
活動推介:齊豫 & HKCO—母親節音樂會 (2009-04-19)
新潮胡琴節與世界同樂 (2009-04-12) (圖)
推廣香港藝術家 X 藝術概念商品化? (2009-04-12) (圖)
點評集•上海越劇舊戲套套是寶 (2009-04-12) (圖)
活動推介•進劇團:《日出》 (2009-04-12)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藝粹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