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文、攝:尉 瑋 圖:受訪者提供
第53屆「威尼斯雙年展(視覺藝術)」將於6月至11月在意大利舉行,主題為「製造世界」(Making Worlds)。這次代表香港前往的,是藝術家白雙全,策展人為Tobias Berger(聯同Para/Site藝術空間),主題則為「製造(完美的)世界:海洋、香港、異邦的城市和夢」。
使用零錢的藝術家
白雙全1977年生於中國福建,1984年移居香港,2002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主修藝術,副修神學。他先後於2005及2006年獲澳門藝術博物館頒發「海外交流獎(行為藝術)」,及亞洲文化協會頒發「利希慎基金」。「伙炭」中,他是「二樓五仔」工作室的核心成員,亦曾兼任《明報》的專欄作家,每周日在報紙上發表藝術作品。近年來,他離開土生土長的香港,長時間在外國遊歷及展覽,是香港現今炙手可熱的藝術家之一。
他是一個典型的香港藝術家,至少在我看來是這樣。他的作品中,正是香港藝術家所特有的「個人化」特色,著眼點往往是對於日常生活與個體體驗的關注;與在香港,這個個人生活被高度組織與規範化的城市中,人的孤獨及由此觸發的想像力的出逃。去年的廣州三年展,白雙全展出了作品「頁22」,內地策展人高士明就曾形容,如果有些藝術家的創作方式如同使用「大額鈔票」,那白雙全類的藝術家則是「使用零錢的高手」。
「頁22」是白雙全在美國交流時的創作,他將紐約58街公共圖書館中的一半藏書的第22頁摺起一角,將這一萬五千多本書變成了圖書館永久收藏的「白雙全作品」。他曾說,作品的靈感來自於對於美國高度商業化的藝術推廣與收藏體系的不滿,與身處異邦、無法進入人群與社會的孤獨感。作品曾在他《明報》的專欄中發表,頓時引來很多投訴,質疑藝術家創作的操守和邊界,是否能夠逾越公共空間與資源的使用規則。
但當我在廣東美術館看到如書籍般裝裱、陳列在玻璃牆後的作品的影像時,多少感覺到藝術家的想像力,滲透在日漸擠迫的城市的縫隙中,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及一種如同塗鴉般叛逆的行為,與理性運轉的世界抗衡。
「頁22」,就像是白雙全作品風格的一道縮影。
白雙全說,他是個極度悲觀的人。正因為對世界的現狀有著這樣那樣的不滿與憤慨,才有了更多美好的想像和藝術創作的動力。藝術對他來說,是一種平衡,用一種滿懷想像的實踐去抵抗身體中的負面力量,「正因為身體中消極的力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藝術的創作力也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藝術也是一種「存在的證明」,證明那一刻他不可重複的「當下感」,以及與創作物件間的親密關係。
所以他那麼執著於生活瑣碎的細節,好像期待在其中發現「神跡」,轉變對於世界的詮釋。這種「期待在細節中得到拯救」的感覺突然讓我想起了張愛玲,但與張愛玲最終的頹敗與失望不同,白雙全是「輕質」的、幽默的、有些詩意的。看到他的作品,你會覺得,哪怕通過一雙人類平凡的眼睛,也可以有一個「完美的世界」。
想像力創造世界
這次代表香港出征威尼斯,白雙全的展覽名為「製造(完美的)世界:海洋、香港、異邦的城市和夢」,包括他的部分舊作與即將前往威尼斯創作的新作。
「展覽沒有一個很大的議題,但是會表現一些東西。一個藝術家的狀態,一方面是想像力,一方面是創作力。一個藝術家創作的時候,想像如何走出來。而『創造完美世界』,是一個藝術家怎麼樣去詮釋外面的世界。」
展覽的四個部分有著「起承轉合」的關係。「『海洋』是開始,讓觀眾進入我的創作狀態。海洋不是一個物理的海洋,不是水、鹽,和上面行駛的船隻,而是我們看著海的想像。有開心的,有悲傷的,海洋好像包含了很多想像的空間,這和我的創作很像—以平時的物件為基礎,通過想像讓它變成其他的東西。『香港』,則是我土生土長的地方,在一個很熟悉的環境中發生了很多想像。那在一個不熟悉的城市中能否同樣想像力爆棚呢?『異邦的城市』,就是我怎麼在一個新的城市中去發掘。『夢』呢,則是當我們面對將來的時候。我為甚麼要做這些作品?因為我覺得生活可以更好些。我們平時的生活,如果杯就是杯,碟就是碟,好像很枯燥,但是通過想像可以讓它變好,不然我沒有動力去繼續前行。」
展覽所選擇的舊作與在威尼斯專門創作的新作到底是哪些?到截稿前仍沒有最後的決定,而白雙全在訪問完後已經飛往威尼斯,在那裡展開一個多月的創作。記者挑選了一些白雙全的過往主要作品,希望由此讓大家進一步了解這位藝術家的「日常想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