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陳學然博士
秋 強 作者簡介:文學雜誌《80s Renaissance》編委。
「五四運動」迄今九十周年,中國國務院定五月四日為「五四青年節」,香港每年都有大型的慶祝活動,透過歌舞表演、巡遊等方式向青年人推廣國情教育,弘揚愛國精神。然而「五四」到底與時下青年有甚麼關係和影響?香港城市大學中文、翻譯及語言學系助理教授陳學然應聖文德書院邀請,向逾二百位高中學生講解「五四運動的精神繼承和開拓」,讓青年人有機會認識和承繼前人的精神價值,並反思未來的人生路向。
陳博士在演講時首先簡介政府舉辦五四慶典的用意:「讓香港青少年和市民認識五四歷史,承繼五四精神和營造民族團結、社會歡樂的和諧氣氛」,然後概述「青年節」的參與者和相關節目內容:全港青少年制服團體、大中學生代表、十八區青少年代表、全國五十六個民族青少年代表和青年大使;慶典包括大巡遊、步操、唱歌、舞龍舞獅和升旗禮等。
「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取消二十一條」、「拒絕和約簽字」、「罷賣日貨」這些叱卂一時的口號代表當時國人愛國救國、自強自救的意識,為保國土和力求公義。全國四界(工、農、學、商)則以三罷(罷工、罷市、罷課)行動聲援學生,批判賣國賊、火燒趙家樓,結果遊行學生被捉,三罷成風,曹、陸、章被罷職,政府拒簽巴黎和約,青年人的國家社會意識增強,開拓新中國的發展藍圖。
陳博士指出:「雖然五四運動以學生為主,但學生領袖如傅斯年和羅家倫的思潮來源自陳獨秀、魯迅、胡適等人。」於是,全國青年在運動中擔當起救國救世的強烈責任感和使命感。並引述唐君毅讚揚這班學生謂:「能夠自覺地以天下為己任,追求個人自由和嘗試主宰政治,盡顯一股改革社會的新鮮活潑朝氣。」
五四運動成功後數年,學生自視過高,以為憑己之力可以改變社會救國救世,放棄身為學生的職份,從而有「學生萬能」的口號。最後不免迷失自己。當台下學生對五四有初步了解後,陳博士總結時下青年要繼承五四的「心懷國家、正義感、責任感、求新求變」等精神,但要超越五四青年「急、躁、驕」之局限,以謙誠、博學之心待人接物。最後,學生們對陳博士的演講致以熱烈掌聲,相信他們對中國過去的歷史,特別是五四,會有一個新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