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5月16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文化觀察•學院與民間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5-16]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趙本山在「劉老根大舞台」開業慶典上。

李婉薇

 四月號的《讀書》雜誌有兩篇重要的文章,反映了兩個值得關心的問題。一篇是徐葆耕先生的《漫話中文系的失寵》,另一篇是王蒙先生的《趙本山的「文化革命」》。內地高校中文系的光環,亮度逐漸轉弱,不是這一兩年的事情。2007年是高考恢復三十年,在當時77、78級的考生中,中文系是所有文科學生的首選。今天,經管、法律、新聞等實用學科比中文系更受歡迎。優秀的未來棟樑,沒有選擇以人文關懷為終極教育目標的中文系。這背後固然有非常複雜的因素,而如果單單以今昔對照來論證中文系的沒落,邏輯未免過於簡化。陳平原教授在2002年曾向《南方都市報》表示,中文系在本科生中仍然有一定的號召力,而且中國目前還缺少經濟、法律人才,相關學科受追捧也屬正常現象。同時,文學的「降溫」可以使文學研究更趨專業化。

 徐文的寫作動機,是回應陳丹青指中文系「害了」對文學有興趣、有作為的年輕人,因此勸告他們「不要上學,不要上中文系」。但該文令人矚目並引起不少討論的,並非中文系到底有沒有失寵的見解,而是他由此反省中文系的系統訓練模式。雖然徐先生的說法針對內地中文系的情況,但對香港的中文系以至高等教育都不無啟示。徐氏提出中文系學生須具備「間接知識」、「潛學歷」。他指出,八十年代思想解放,使中文系學生和研究生接觸大量新知識,能夠「從無意識深處激發了激情、直覺和想像力,從而造成了一股相當強勁的『支援意識』」,因此就造了「中文教育、特別是中文研究生培養上的一個黃金時代」。在五、六十年代之交,台灣大學中、英文系曾規定學生必修對方的文學史,應是基於相近的考慮。若以人物為範例的話,數學家丘成桐,無疑是不同知識共同培養的傑出學者。丘成桐愛讀《史記》和《左傳》,能夠欣賞漢字之美。中國經典和古典文學不但對養成他的人格和心智有關鍵的幫助,對他的數學研究也不無啟發。今天的大學教育也被高度產業化,丘成桐的成就不能令中文系爭得研究基金和獎項,但在工具理性成為主流的社會,擔當工科、商科等科系學生的「支援意識」,是中文系的時代使命。

 學術的園地似乎令人憂心忡忡;那邊廂,民間藝術卻借官方和傳媒力量闖出一片奇異的天空。

 趙本山和徒弟小瀋陽在「春晚」向全國觀眾亮相後迅速走紅,成為北京不少知識群體關心的議題。民間說唱藝術被文人改造和雅化,從而進入上層社會的生活圈,本是歷來都有的,但趙本山的新型二人轉和「劉老根大舞台」的營運方式,實為我們這個時代的產物,與傳統社會民間文藝流傳演化的過程大異其趣,值得深入觀察。王蒙在文中指出:「趙本山不僅是文藝演出的現象,而且是文化體制改革的一個相當典型的現象。」他高度讚揚趙本山小品的藝術性,肯定他為二人轉藝人爭取的社會地位,但也坦言「僅僅靠趙本山等可愛的文化土明星,恐怕不足以向歷史交代」。趙本山淘汰傳統二人轉的粗鄙內容,融入切合時代的題材和角色,為農民市民寫心,並配合多種通俗表演如流行曲、模仿秀、功夫等,受觀眾歡迎是可以預料的,但他把二人轉這種民間藝術改頭換面的同時,也把它推向上流社會,成為「高消費娛樂」。趙本山成功地把昔日只為消閒而創造的民間說唱藝術,轉型為高利潤的文化產業。在「劉老根大舞台」進京之前,這個劇場就有「印鈔機」之稱。有記者估計,單是瀋陽的三家,年收入就有四千六百多萬,比一個當紅明星的演唱會收入有過之而無不及。在五月初開幕的北京「劉老根大舞台」,一樓大廳的票價由180到680元不等,但180元的票只有十張,而六人包廂的價格達3000元。有才華、有觀眾、有票房,看來公平合理,問題是趙本山的表演如果真的在藝術層次上有所提升,其對象卻已非他常常扮演的東北農民。北京的藝術活動不可謂不多,但票價高企,交通不便,培養普通觀眾需時,趙本山的劇場在這方面的貢獻,也許還需拭目以待。

 有趣的是,王蒙在文中向知識精英發出「戰書」,認為在趙本山的風暴之下,「主流文化與所謂精英文化倒是值得深思自身的發展與改善空間」。的確,回想上世紀二十年代,周作人、朱自清等知識分子發起民眾文學討論,嘗試改造和清理俗文學,仍然保持一種超然的、主導的地位。今天的高層文人對二人轉的變形和崛起,似乎有點措手不及。一向生機勃勃的民間俗文藝,竟然在商業操作成為「合理模式」的今天,繼續頑強生存,並以更為狂飆的姿態出現在我們面前。

相關新聞
獨立漫畫家 一筆走天涯 天地由我畫 (圖)
新手做好代表作 (圖)
借鏡台灣
★江康泉 (圖)
★李智海 (圖)
★劉莉莉 (圖)
延伸閱讀
歷史與空間•向死而生—漫談《史記.刺客列傳》 (圖)
豆棚閒話•關於「苗頭」或「幾」
文化觀察•學院與民間 (圖)
文訊•文化快閃:市場去死吧! (圖)
《中國文化六講》 (圖)
「第四屆新紀元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揭曉
《CEO實戰手冊(III)—流感、海嘯下職場求生必殺技》新書發佈會
百家廊•環保官員聽誰的? (圖)
翠袖乾坤•矮小的女巨人
海闊天空•當今第一創意宣傳典範
琴台客聚•「正統之士」的讕言 (圖)
生活語絲•鐵閘倒塌的慘劇
隨想國•暗 戀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