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關注細節的慕德貴說,現在人和牲畜分開,住到二樓以上,「在我們遵義這樣欠發達的西部地區,就是一場了不起的居住革命」。本報記者何勇 攝
本報駐貴州記者 周亞明、何 勇 實習記者 鍾 棚
編者按:70多年前,在此間召開的一次著名的會議,讓遵義深刻地影響了中國乃至世界歷史的方向;
70多年後,以「轉折之城、會議之都」自我定位的遵義,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個層面上,同樣在深刻地改變著中國,並牽動世界的目光。
自今日始,本報以《遵義新農村進程報告》為主題,刊發本報記者兵分幾路、歷時2月餘、深入遵義各地採寫回來的系列報道,以饗讀者。
訪談 小青瓦、坡屋面、穿斗枋、轉角樓、三合院、白灰牆,2萬多棟錯落有致的黔北新民居,聚散相宜,在青山綠水掩映下,格外惹人注目。
學工科出身的遵義市委書記慕德貴,此刻更像一個較真的工程師抑或謙遜的學者。他說,遵義的新農村建設實踐,就是從諸如抓收入、蓋房子這樣的具體的細節開始的。
「從底層上到二樓,在我們遵義這樣欠發達的西部地區,就是一場了不起的居住革命」。
「新農村」的人文情懷
「走路不濕鞋,吃水不用抬,燒飯不用柴,村寨靚起來」,今天,遵義農民用這樣的話,表達他們對「新農村」這一術語的直觀感受。
2001年前後,在技術能人周修平的帶動下,通過種植果樹紅金橘,短短幾年時間,遵義市餘慶縣白泥鎮滿溪村從一片不毛之地變成了一塊富饒之土。生活富裕起來以後,村民們自發修建連戶路,並整治環境衛生,體現出追求美好生活的樸素願望。
周修平當時並不知道,他們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的自覺行為,在給縣裡派來的幹部很大觸動之後,被總結提煉為「富、學、樂、美」「四在農家」創建活動,一步一步地在全縣、全市推廣,並與稍候中國全面推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無縫對接,殊途同歸。
8年時間過去,遵義一屆接著一屆幹,「四在農家」新農村創建活動成為工作主線。截止去年底,遵義市在5700多個「四在農家」創建點上,引導農民建起了2萬多棟錯落有致的黔北新民居,62萬戶255萬農民直接受益。
從計劃部門工作員做起,1982年,帶著4年機械製造工藝及設備專業的學養,慕德貴開始入仕。時至今日,慕德貴依然嚴謹而務實,他進一步分析,黔北山區比較潮濕,過去風濕病、關節炎多發,現在人和牲畜分開,住到二樓以上,進門要換拖鞋,發病率大大下降。「在我們遵義這樣欠發達的西部地區,就是一場了不起的居住革命」。
1比10:力擴內需經濟學
「四在農家」發源地餘慶縣,歷年來由政府整合投入到村莊整治和民居建設方面的扶持資金,約為5000萬元人民幣,而據可靠統計,該縣農民投入建房資金總和,則在5個億以上。
全市的情況亦大致相仿。8年來,市縣各級財政投入3億多,部門幫助和社會捐助近1億元,農民投資和投工投勞折合近20億元,全市總投入約25億元。
據規劃,210國道、326國道、207省道等四條線範圍內的以黔北民居為主的村莊整治,就需完成黔北民居改建103520戶,新建30768戶。據測算,直接拉動的投資消費就達38.98億之巨。
去年全市新建黔北民居9038戶、改建6026戶,總投資和消費就超過12.3億元;今年,全市擬新建和改造2萬戶,可望完成投資消費超過16億元。
「時令不好」,回鄉可賺三億二
以建築面積為190平米的中戶型毛坯房為例,慕德貴算了一個帳。新建一戶約需8萬元,改建則需3.5萬元。新建一戶需勞動力約220工天,改建則需130個工天。目前技工和雜工的勞動報酬分別約為100元/天、50元/天,新建一戶,農民工勞動報酬約1.6萬元左右;改建一戶,農民工勞動報酬約8000元左右。
統計亦顯示,去年,全市新建和改建共完成15064戶,農民工從黔北民居建設中獲得的勞動報酬合計約1.93億元。以今年擬新建和改造2萬戶計算,全市農民工勞務收入可達3.2億元。
慕德貴說,勤勞的遵義人目前大約有150萬人在長三角、珠三角等發達地區打工。若以每個勞動力平均每月工作22天、全年工作260天計算,去年遵義解決了農村1萬多個富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以新建和改造2萬戶計算,今年約可解決近2萬人就業。「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回流的壓力、實實在在地促進農民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