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被譽為「蕨類植物之王」、「古生物活化石」、「最後的侏羅紀生命」的赤水桫欏,自2億年前延綿至今。洪開弟 攝
「寧拆一間房,不毀一塊石」的張家灣,歷來對奇形怪狀的丹霞石愛護有加,如今更是要逐步打造一個天然的丹霞奇石園,將自然生態遊和農業觀光遊結合起來。
近年來,張家灣所屬赤水市根據自身特色探索出了一條建設生態文明、壯大生態農業、優化生態工業、發展生態旅遊,切實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道路。赤水市委書記穆嶸坤堅信:「我的工作不僅在傳統的GDP,更在於綠色GDP」。
張家灣的緩坡地上原來是種包穀、洋芋等傳統的農作物,不值幾個錢,在上級的引導下,大力發展商品蔬菜,其中有些耕地改成了魚池、藕塘,致力發展農家樂,勞力投入減少但收入卻增加五倍。過去似乎「好看不好吃」的丹霞石現在也有了新用途,其縫隙種植的石斛攀爬在石頭上長勢特別好,一塊4平米的石面上就能長能賣約500元的石斛,而且基本不需要日常料理。更主要的用途是,逐步把它們打造成天然的丹霞奇石園,吸引更多觀光者來到張家灣。
張家灣調整產業結構富了農民,其「第一桶金」變成了家家戶戶建蓋起來的新黔北民居。這些近年來陸續興建的房屋,在改善張家灣人居住環境的同時,其實更主要是發展以農家樂為主要內容的生態旅遊的「基礎設施」,具有明顯的資產性質,還能給張家灣人更多的收入。(本報駐貴州記者 何勇 實習記者 李婷 鍾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