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去年一份高考英文科聆聽試題,被指提示含糊不清。資料圖片
【本報訊】(記者 聶曉輝)考試及評核局去年一份高考英文科聆聽試,被指提示含糊不清。申訴專員公署調查後發現,該題目的擬題、審題及負責校對者,竟屬同一名評核發展經理,角色衝突;他又為了讓試題可載在同一頁,省回紙張,縮短題目指示,導致含糊不清。公署亦發現,去年另有2條出現錯誤的試題,分別經過2次覆核及至少8次校對,但仍無人發現錯漏。申訴專員黎年批評考評局粗心大意,得過且過,甚至不願承認錯誤,建議考評局檢討校對工作,並定立罰則。
申訴專員公署去年接獲約100宗涉及去年會考及高考的投訴,並曾調查3份有顯著錯誤的試卷,當中包括發生在英文科聆聽考試。擬題員原意要求考生在試卷內的物件清單方格上,以「剔號」及「交叉」適當地表示「可攜帶物件」。
為慳紙縮短試題變混淆
然而,同時負責該題目審題及校對工作的擬題員,為了讓試題可載在同一頁,將部分字句刪去,令題目指示改為:「請以剔號或交叉選出可攜帶物件」,遭考生投訴意思混淆。另外,一條英文科試題亦在修訂時,將日期寫錯,竟經過2次覆核及9次校對仍無人發現錯漏。
至於另一條涉及物理科的試題,要求考生計算「T」的數值,評核發展經理在修訂試題時卻刪去了「T」的定義,經2次覆核及8次校對仍無人發現;分別有考生把「T」自行解作「張力」及「周期」,考評局最終修訂評卷參考,接納兩款答法。
多次校對致互相依賴
黎年批評,評核人員同時負責修訂及覆核試題工作,角色有衝突,亦因多次校對機制,往往出現依賴心態,令校對工作不夠細心,適得其反。公署建議局方釐清職責,引入罰則,減少校對次數,讓每名校對員專注負責某一部分。黎年又指出,考評局在英文科聆聽試卷出錯後,竟沒有在考試報告及試題專輯更正題目,顯示局方不願承認錯誤,錯上加錯。考評局表示,已慎重考慮公署建議,並會作出適當跟進,但對公署建議局方從宏觀角度檢視員工態度,則有所保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