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董橋《英華沉浮錄》
邱健恩 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 語文及翻譯學部高級導師
第一次讀到董橋的文章不是在報紙,而是在書展裡。明窗出版社把董橋在報紙連載的專欄結集成系列袋裝書《英華沉浮錄》,一出就是10本。
光看書名就大有學問,剛開始以為是歷史書,談洋人在港華人在外的浮沉起跌事蹟;翻開才知道「英」指英文,「華」指中文,談的是真實場合中語文使用的問題,也談和語文相關的典故往事。「英華」兩字,也緊扣韓愈〈進學解〉「含英咀華」的文章境界。寫文章,語言文字在腦袋裡咀巴裡,反覆推敲,仔細咀嚼,不就是「含英咀華」的過程嗎?
指導使用語文的正確態度
最有學問莫過於「沉浮」兩字。中國哲理重視周而復始,相信物極必反,這種人文精神反映在詞彙上,語言裡隨處可見。易經六十四卦第六十三卦是「既濟」(已經渡河,象徵完成某事),接下來最後一卦卻是「未濟」(未渡河,象徵還沒有完成)。先秦時期講求五行相生相剋的「五德終始」,用「終始」不用「始終」就如「沉浮」一樣,周而復始。沉下去,再浮上來,才有希望。浮起來,再沉下去,就到了終局。
10本《英華沉浮錄》除了第一卷外,其餘各有主題書名。《新聞是歷史的初稿》、《留住文字的綠意》、《人道是傷春悲秋不長進》、《天氣是文字的顏色》、《為紅袖文化招魂》等等等等,光看書名,已經詩意萬分。
《英華沉浮錄》是談論字斟句酌的書,更重要的是給人指導出一種使用語文的正確態度。〈寫點體面的公函〉討論內地港台書信用字,結論是過於白話未免像怪胎;〈膚淺的文字優越感〉強調文章的品味來自文化的薰陶;〈鍛句煉字是禮貌〉謂寫作要從小處入手,中文虛字、英文介詞是關鍵;〈文字不可俗氣〉指文字像人,有俗氣與不俗氣兩類,這又與個人胸襟品味有關。現代青年怕作文,但不討厭寫作,中文老師為了投其所好,在互聯網開設網誌鼓勵學生發表。其心可嘉,但要用來訓練學生寫作,卻於事無補。看《英華沉浮錄》,點點滴滴,慢慢累積,觀念正確了,語文自然好起來。
閱讀名家文句可潛移默化
培養正確的運用語文觀念固然重要,但閱讀名家文句更是可以潛移默化,移風易俗。最近讀到董橋新近出版的《青玉案》,順手拈來都是佳句,像描寫明代鎏金銅金剛,「金水溫潤,雕工老辣,造型嚴明,光裡暗裡撩起的是宗教聖物無言的感動」,寫蒙塵的青銅臥獅給拭擦後,「獅子慢慢醒了,古銅慢慢活了,肅靜的光影也像蒼老的月色,透着宮闈燭光下千年寶劍古穆的英氣」。用字溫柔厚實,卻又生動而意境無限,句子長短交錯營造的節奏更像是人生交響樂,高低有致。
不過,《青玉案》是易筋經,不能一蹴即至。少林功夫要從基礎的羅漢拳開始。要學好寫作的年輕人,《英華沉浮錄》就是羅漢拳。 clarenceyau@cuhk.edu.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