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李國寶中學27位修視覺藝術科的中四學生,特別創作了一張抽象畫,以馬賽克石來拼湊,現時擺放在校園當中。
■本報記者 覃卓嘉
直資名校逐個數 【本報訊】三年新高中學制今年9月在中四推行,當中的通識教育科又將會成為新高中課程的核心科目。對這門涉及知識面廣泛的新學科,學生將來參加考試,答案並無「對、錯」之分。香港管理專業協會李國寶中學校長貝禮高(Nicholas Puiu)坦言,新改變讓不少學生和家長感到恐慌和擔憂;但學校在通識教學上有竅門,那就是借助報紙,讓學生在讀報、分析時事、做報告的過程中,逐漸扭轉以前接受「填鴨式知識傳送」的教學模式,打破「對、錯」局限,讓學生掌握學習技能,學會自信。
對通識教育,貝禮高校長表示,曾有不少家長及學生向學校詢問如何學習這一科,將來如何備考,「其實這門學科完全不是要讓學生記住知識、背誦知識,而參加考試,拿高分」。他指出,學校下學年的通識科,要求每位學生都訂閱一份中文或英文報紙,從閱讀時事中增長知識,亦同時學習如何「自我學習」。
學生讀新聞 分析時事
貝禮高校長解釋,學生會被要求自己閱讀新聞故事,然後再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對時事進行分析,再與同學及老師分享心得,「讀報只是一種形式,但是中間的過程卻包含了培養學生閱讀、思考、寫作、對外界資訊的接收及分析的各方面能力」。
貝禮高校長透露,現時學校有8位通識科老師,下學年將再多聘請一位。他堅信,當學生可以從被動接受教育,轉變為主動學習後,所謂的分數高低已不太重要,「因為通識教育真正應該做到讓學生受益終身才對」。
政府大力推行的「母語微調」政策,讓傳統以中文教學的中學亦有機會開設英文班。貝禮高校長坦言,政策對英中的影響微弱,因為「未來的師資、課程都不會有很多變化」。雖是「事外人」,貝禮高校長依然認為,無論中中、英中,學生學英文的機會才是最重要。
外籍教師佔15% 帶來不同文化
但他亦擔心,政府推行新政策步伐太快,部分中文中學未必可以完全達到可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英文環境的教學氛圍。他坦言,「教師的英文能力培訓需要很長時間,一個長時間用慣了中文上課的老師,很難在短期內調校成為一個英文專家。」
貝禮高校長介紹,李國寶中學從2000年成立以來,不足10年,現全校共有學生約800名,學校除中文及歷史科外,其他學科都採用全英文教學,「英文教學是我們的一大優勢」。
此外,學校的教師隊伍,外籍教師比例佔15%以上,分別來自澳洲、法國、印度、英國等國家,貝禮高校長說,「不同地方的老師會給學校帶來不同文化,學生亦會在不經意間開闊視野,多元化的教學環境是我們的另一大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