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1965年初,時任大寨大隊的黨支部書記陳永貴(左)與馬烽見面。網上圖片
——蹲在炕上吃飯的副總理
從偏遠山村大寨大隊的黨支部書記,到國務院副總理,後又歷盡波折,陳永貴的一生可以說大起大落。 因為寫作,馬烽與陳永貴有過數次交往。他以一個作家的視角,通過三次喝酒的典型場景描繪了陳永貴由瞬間輝煌到倏忽熄滅的人生軌跡。說到陳永貴,馬烽還有一比:「陳永貴這個人,常常使我想起童年時代正月十五放煙花,『呼』的一下子,空中突然呈現出五彩繽紛的景觀,倏而一下又全都熄滅了……」
穿棉襖砍山鞋
聊天不說客套話
馬烽表示,1965年初,過完春節以後,接到通知,叫他去大寨寫一部反映大寨的電影。有一天,陳永貴正好來省城參加個座談會,經約定有機會在家與陳永貴「共進午餐」。
陳永貴給我的第一印象,「他不像當時的村幹部,純粹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山區農民。他穿一身黑色的棉襖棉褲,腳上是一雙砍山鞋,頭上包一塊白羊肚毛巾,古銅色的長臉上刻滿了很深的皺紋,嘴唇比較厚,牙比較長,牙縫也比較寬。我家準備的午飯尚可,除了一些下酒的冷盤熱菜以外,還有一個大火鍋。這大多是過春節的剩餘物資。我還特意準備了兩瓶汾酒,打算痛飲一番。陳永貴沒說什麼客套話,坐下來就和我倆對酌。我們就這樣『東溝裡一犁,西坡上一耙』地聊了起來。」
大寨山洪暴發 三拒國家救濟
1963年8月,大雨一連下了七天七夜。作為小山村的大寨,山洪暴發,江河橫溢,房倒屋塌。全村一百多間房和一百多孔窯洞,塌得只剩下12間房和5孔窯洞可以住人,三百多口人無處安身。災害發生時,陳永貴激勵起鄉親們重建的信心,呼喚起蘊藏在普通農民心底的理想主義和奮鬥精神。大寨人提出了「5年恢復土地,10年修建房屋」的重建家園計劃。
隨後,大寨在三次拒絕了小額的國家救濟之後,又第四次謝絕了國家撥給的恢復土地和修建房屋的款項,把這筆錢轉給了水泉大隊和孟山大隊。大寨人在災害面前,繼提出「三不要」之後,很快又提出了「三不少」。即社員口糧不少,勞動日分值不少,賣給國家的糧食不少。
酒逢知己千杯少。馬烽的創作思路與陳永貴的精神產生了共鳴。馬烽說:「接受任務後,我就去大寨生活了一段時間,又訪問了昔陽、盂縣、平定、榆社等凡是當時學大寨學得好的地方,然後坐下來編故事,寫劇本。用了整整一年時間,終於寫出了《千秋大業》的初稿。」(一) ■摘自:文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