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1982年鄧穎超在北京會見李漢魂、吳菊芳夫婦。
——滄桑70載白髮重聚首 粵港500人含淚同緬懷
本報珠三角新聞中心記者 趙鵬飛、唐苗苗
6月29日,廣州迎賓館,500多名來自粵港兩地的白髮老人相聚一堂,深情唱響了一首童真兒歌:「好精神,我們是抗戰救亡的後備軍!」這群抗日戰爭時期的難童,跨過70載春秋,從世界各地趕來聚首,眼含熱淚,追憶他們共同的「媽媽」——廣東兒童教養院院長吳菊芳。
1939年珠三角淪陷敵手,日軍鐵蹄之下,哀鴻遍野,無數失去家園的孩子流落街頭,食不果腹。國難當頭,時任廣東省主席李漢魂將軍之妻吳菊芳,挺身而出,成立了廣東兒童教養院,組織搶救隊深入淪陷區和戰區,先後搶救了近3萬名抗日難童,其中包括300多名香港難童。
1939創廣東兒童教養院
在廣東省兒童教養院這個維繫了10年的大家庭裡,這些遭遇戰爭的難童不但得以存活,還接受到了正規的教育。在兒教院裡,他們學本領、立壯志,在戰爭中茁壯成長。解放後,他們有的回到港澳,有的去了台灣,有的留在內地。兩岸三地地域不同,黨派有別,但那一段戰爭時期兒教院的共同歷史,使他們結成了一生的情誼。
當年的孤兒譚志堅今年80多歲了。在紀念廣東兒童教養院建院70周年那天,他向記者講述起那段兒教院的歷史,仍歷歷在目。
赴重慶募經費營救難童
1938年10月,日軍侵略南粵,粵北曲江成了廣東省戰時省會,國民黨著名將領李漢魂被任命為廣東省政府主席,其夫人吳菊芳被派任廣東省新生活運動婦委會主任委員。吳菊芳多次在廣州和香港籌購藥物、被服和軍用品支援前線,並同其他軍官家屬組成慰問團,到野戰醫院和戰地進行慰問。眼見日寇所到之處,戰火瀰漫,難童流離失所,無家可歸,吳菊芳親赴陪都重慶,向宋美齡請示營救廣東戰區難童有關事宜,並獲得行政院副院長兼財政部部長孔祥熙撥發了10萬元的經費。
拿到經費回到廣東後,吳菊芳馬上組織6支搶救隊,赴汕頭、高明、鶴山、台山等地搶救難童。搶救隊隊員肩挑、懷抱、背揹,帶著從淪陷區救回來的難童跋山涉水,越過敵軍封鎖線,匯聚在沒有遭到炮火侵襲的粵北曲江。同年,廣東省兒童教養院成立了。
李漢魂派軍車搶救港童
據兒教院同學會會長徐風回憶,當初的難童中,有300餘人是從香港搶救過來的。1938年9月武漢淪陷前夕,大部分難童由武漢轉送到香港兒童保育院。也有少數從江浙、河南、安徽、珠三角一帶逃往香港的難童,以及香港華僑的子女。1939年4月,吳菊芳到香港籌款,在何香凝女兒廖夢醒的幫助下,帶領300多名香港難童返回粵北。
吳菊芳帶著一眾難童,6月5日從香港啟程,乘船到汕頭,然後輾轉步行到梅縣。經興寧縣時,將30名7、8歲的難童交給了興寧保育院。其餘的難童此時也已經疲累不堪。6月21日,在支持難童營救工作的李漢魂將軍的指示下,十二集團軍派了8輛軍用大卡車,把這些難童接到了兒教院。
難忘10載換來今生情誼
說起童年在兒教院的生活,這群現已70多歲的老人神采飛揚。那是一段艱難卻快樂的歲月。難童在兒教院裡,保全了性命,讀書、勞作、抗戰。在院長「媽媽」吳菊芳的努力下,兒教院的規模迅速擴大,後來增加到近3萬人,機構也增加到7個分院,以及相應的中小學和職校。
1949年解放後,兒教院這個特殊的機構也隨之解散了。難童隨後走上了各自的人生道路,他們雖然分居在港澳台美等地,行業不同,政見不同,地域阻隔,但卻因為兒教院這個共同的家,以及吳菊芳這個深愛他們的共同的「媽媽」,而時常聚首,回想當年。那個特殊年代裡短短的10年,使這些難童結成了一生的情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