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李漢魂、吳菊芳夫婦的長女李湞,特地趕回來參加同學的70年聚會。
偉大母愛 吳菊芳把一生的黃金歲月都獻給了兒教院的孤兒。在兒教院成立的頭一年,吳菊芳一直忙於在戰地、重慶和香港之間來回奔波,籌措經費和教育設備、醫療器材,她未滿6歲的兒子在她有一次從香港回來時,因染肺病而夭折。悲痛的吳菊芳失去了自己的兒子,卻得到了兒教院數萬難童的尊敬和愛戴,從此之後,院童都叫她「媽媽」。吳菊芳的長女李湞在兒教院70周年紀念會上談起母親對難童傾注一生的母愛時,忍不住熱淚盈眶。
6歲子早夭 傾注母愛護童
現年76歲的李湞,專程從美國趕過來參加這次聚會,並成為當天的主角,難童親切地稱呼她「妹妹」。身為名門之後的李湞,小時印象中父母總是特別忙,有時一出門就要兩三個月才能回來。「為了維持兒教院的運轉,媽媽經常去重慶、香港等地籌款募捐,那時沒有飛機,通過卡車、火車輾轉,路上就要花一個月,但她一點都不覺得辛苦。」
李湞6歲時,吳菊芳就經常帶她到兒教院去,讓她了解母親正在從事的事業,教育她要愛國,以及懷有一顆仁愛的心。
為孩子借來牛骨熬湯
當時,難童都是從飢餓線和生死邊緣搶救回來的,大多體瘦多病,心靈也飽受創傷。在物資緊缺的戰時,為了讓孩子吃上肉,吳菊芳想盡了辦法,甚至借來牛骨給難童熬湯補身體。她知道有一家牙刷廠要用很多剔除脂肪的骨頭,於是與該廠交涉,把該廠收集到的牛骨拉到兒教院熬湯,然後再派孩子把牛骨送回該廠。
邀請僑領 參觀童院募捐
那時,難童穿的衣服是靠美國援華會送來的「羅斯福布」做的,但是美援會的大批布匹、藥物送到重慶後卻無法往外運。吳菊芳絞盡腦汁後發現,中央銀行的鈔票是由美國印好,用飛機運到香港,再由香港運到廣東曲江,在曲江用火車運到重慶。她便游說銀行負責人,要利用運完鈔的車廂,從重慶把「羅斯福布」運回來。因此,全國被分配使用這些布匹的單位中,兒教院是第一個享用的。吳菊芳也數次邀請香港愛國僑領陳嘉庚、司徒美堂、鄺炳舜等人到兒教院探視捐款。
星落雲散 化作飛鴻思念
解放後,兒教院解散,李漢魂一家移居美國。李湞憶說,母親隨身帶著難童給她寫的信,每每因思念而哭泣。幾次受邀回國訪問時,她和難童總要相聚。艱苦環境和博大母愛下成長起來的抗日難童,不少人已經成了學者、教授、工程師、新聞記者、黨政機關領導幹部、中小學校的校長等等,目前,全球還有1,800多個難童仍然健在,其中300多個在香港,100多個在台灣。而吳菊芳自己的後代中,也培養了14個博士,多數在為中美兩國的文化、科技交流做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