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震海博士 鳳凰衛視評論員
無論是「胡馬會」還是兩岸關係,目前都處於「急不得」和「等不得」的兩難狀態之中。「急不得」要求兩岸的人們多從對方角度着想,具備更多默契;而「等不得」則要求雙方更多地從中華民族整體乃至歷史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胡錦濤和馬英九如果能從這兩個角度展開思考,那麼未來的諾貝爾和平獎就將非兩人莫屬。
馬英九順利當選國民黨主席,似乎重啟了國民黨「黨政合一」的時代。雖然從民主程序和態勢來看,這一舉措在台灣內部引起了許多爭議,但從執政效率、台灣內部和兩岸關係目前所處的階段看,這一舉措較之前的「以黨輔政」模式,卻似乎未嘗不是一個值得肯定的舉措。
至於兩岸關係,雖然之前許多人對馬英九當選國民黨主席後兩岸盡快實現「胡馬會」抱有期待,但正如筆者在之前的評論中所闡述,就兩岸政治現實而言,「胡馬會」還將遇到一系列的障礙。障礙首先來自台灣內部。台灣內部在堅持主體性以及抗拒與大陸接觸方面的勢力依然較強。過去一段時間,馬英九無論是出於維持權力基礎還是其他考量,其兩岸政策一直在試圖兩岸接近和安撫台灣民意之間保持平衡。
從現實的角度看,「胡馬會」在可預期的未來,還是一件難以期待的事情,其阻力主要來自台灣內部。由於台灣內部的綠營及其民意依然堅挺,因此無論是過去一年的國共交流還是馬英九的兩岸政策,一直都受到重重阻力。而一個擁有行政權力的國民黨主席馬英九,相較於一個沒有行政權力的國民黨主席吳伯雄,在邁出兩岸關係的實質性步子方面顯然要謹慎和困難許多。
在複雜的政治現實面前,任何政治人物都必須既是理想主義者,同時又是現實主義者。從這個意義上,在台灣內部尚未達成基本共識之前,或台灣內部來自綠營的壓力尚未基本紓緩之前,馬英九目前要實現「胡馬會」都是難以想像的事情。
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胡馬會」能否實現,以及未來國共平台的方式,其實都只是技術層面的問題。兩岸關係真正的深層問題,除了北京能否在政治框架上突破原有局限外,就是如何與台灣綠營的互動了。只要能紓緩來自綠營的壓力,那麼馬英九與大陸的互動,只是水到渠成的時間問題。
以兩岸目前的政治現狀,「胡馬會」是一件「急不得」的事情。而是否立即實現「胡馬會」,在兩岸關係尚面臨一系列結構性問題的情況下,也似乎並非兩岸關係中一件最為重要的事情。重要的是,如何有效消除台灣內部對兩岸互動的壓力。
兩岸關係不可揠苗助長
就目前而言,在兩岸最高領導人之間,最需要是一種互相的默契和理解,而不是過早地做一些暗示性的政策表述,不然就會在兩岸政治關係上撒下可能起到反作用的種子。
實際上,從去年馬英九上任之後,兩岸領導人的一系列隔空或隔海互動就一直不斷,其間充滿了雙方的默契和理解。這不但見之於雙方對「一個中國」問題的巧妙處理,也見之於對台灣國際空間的態度。馬英九此次當選國民黨主席後,就兩岸關係提出十六字建議:「正視現實,建立互信,擱置爭議,共創雙贏」,其中十二個字與胡錦濤之前提出的十六字方針完全吻合,似乎也並非僅為字面上的巧合。這種默契是兩岸關係中目前最重要和值得珍惜的東西,需要兩岸人們予以細心呵護。
兩岸關係也「等不得」
當然,對胡錦濤和馬英九兩人而言,兩人目前都已黨政大權在握,從理論上都已經具備了在兩岸關係上成就一番偉業的基礎,而且如前所述,歷史賦予兩人的時間和機會都已不太多。胡錦濤作為國家主席的任期到2013年3月將結束,而馬英九若能成功連任,則其第二任期將從2012年5月開始。屆時,兩人均將無連任之壓力,而有留下政治遺產的雄心。若屆時「胡馬會」還不能以各種方式實現,則不但是兩人作為政治人物的共同遺憾,而且未來的兩岸關係也將充滿變數。
因此,無論是「胡馬會」還是兩岸關係,目前都處於「急不得」和「等不得」的兩難狀態之中。「急不得」要求兩岸的人們多從對方角度着想,具備更多的默契;而「等不得」則要求雙方更多地從中華民族整體乃至歷史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胡錦濤和馬英九如果能從這兩個角度展開思考,那麼未來的諾貝爾和平獎就將非兩人莫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