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文:朗 天
原名《麥兜武當》的《麥兜葱噹噹》籌拍四年,終於完成製作公映,本來是本土電影的一件大事,因為前兩集《麥兜故事》由麥兜入長洲找李麗珊師父黎根學搶包山,到春田花花幼稚園險被土發公司夷平,再到觀眾追隨菠蘿油王子回溯五、六十年代的香港過去,已儼然成為展示香港本土性,甚或所謂香港性(Hong kong-ness)論述的經典範例。
然而,跟前兩集的純本土製作不同,《麥兜葱噹噹》是一部合拍片,而且號稱耗資數千萬,雖然得到香港電影發展基金的三百五十萬,但為了配合拍片模式(例如要送檢)及照顧內地市場,電影故事逾七成情節於中國大陸發生,影片的招牌場面也是麥兜和國寶熊貓排排坐。
更重要的是,電影在內地公映的時間竟比香港早三個多星期。換言之,一部曾經是香港品牌的作品,首先要照顧的已不再是本地觀眾,本地市場明顯放到很次要的位置。
同樣的情形也在《竊聽風雲》發生。電影在內地上映的時間較早,以致香港還未正式公映,旺角和觀塘已可找到《竊聽風雲》內地版翻版影碟!
《東邪西毒終極版》是另一邊廂的鮮明例子。全世界都公映過了,才輪到香港。你可以說王家衛是飲香港奶水成長的,但其實今天已很難再厚顏稱這位墨鏡大導是立足香港了。
愈來愈多香港電影以內地或歐美為第一市場,本來這無可厚非,然而,當不少荷里活片都唱「全球同日首映」的宣傳調兒之際,香港人香港片,製作和發行者的眼光卻完全朝外,連中港、中外同步首映都不浪費氣力整合,還有甚麼話好說呢?
下一個走上輕視香港觀眾之途的可能是杜琪峰;新作《復仇》可會露出端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