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時任緬甸撣邦第一特區(果敢)主席的彭家聲接受了本報記者的獨家專訪,那是彭家聲首次正式接受華文媒體的專訪,當時彭家聲已經76歲,腰椎不太好,但接受採訪時他仍努力挺直腰板,讓記者意外的是,彭家聲說的是一口雲南話。
滿口雲南話
彭家聲少年時期加入果敢土司的地方武裝,1965年他發起成立了果敢人民軍,加入緬共組織後曾擔任緬共武裝力量的副司令員。1989年彭家聲在果敢發動兵變,宣佈脫離緬共,成立緬甸民族民主同盟黨和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他本人出任主席和總司令。成立撣邦第一特區(果敢)時,彭家聲出任主席,因此外界把他稱作「果敢王」。也曾有媒體指出,上世紀70-80年代,彭家聲把大量的黃皮(海洛因3號)販賣到泰緬邊境。
彭家聲的家在沒有多少高樓的果敢市區相當顯眼,門口有荷槍實彈的士兵把守着,進了門院子裡有2個車庫,花園裡種了許多植物,從門口一直走進他家客廳,都有士兵出現,為記者倒茶送水的也都是他的士兵。但彭家聲與記者交談時十分和藹,輕言細語,面帶微笑,只有當士兵前來斟水,他有力地一揮手示意士兵離開時,才透露出幾分「霸氣」。
彭家聲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話題是從「缺糧」開始的。他當時表示,在告別了鴉片種植以後,近3年的時間裡,約2萬多個生活沒着落的人遷到了第一特區以外的地方。緬甸大大小小的民族武裝勢力有10多支,人口外流無疑意味着實力削弱,這讓他十分擔心。 ■本報駐雲南記者羅斯、譚旻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