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中大的衛星遙感地面接收站。
中國領土廣闊,橫跨從熱帶至寒帶等多個氣候帶,因此氣候和地貌的差異相當大。中大太空與地球信息科學研究所於05年成立,擔任所長的林琿希望其成為中國熱帶及亞熱帶的遙感中心,深入開展對多雲多雨地區的遙感研究。他還透露,正計劃將有關研究項目向國家科技部申請成為國家級重點實驗室,以增強和內地的科研交流。
衛星地面站 06年運作
林琿表示,傳統地理學研究主要是在地表進行考察、採取數據;現代手段則是通過太空中的衛星「拍照」方式,進行大範圍實時觀察,「衛星一天可以走幾萬公里,且能到一些人跡罕至的地方探索。」他指06年初開始運作的中大衛星遙感地面接收站,是國家首次將重大航天遙感設備設立在境外,同時也是中國院校首個如此高級別的接收站,「其他大學接收到的圖像分辨率會較低,可能要面積達到數百平方米才能看到;但我們收到的高清圖像,連房屋、車、船、洪水都清晰可見。」
中國地表 旱凍濕3類
林琿指中國地表狀況可分為三類,一類是乾旱、半乾旱的北方地區;一類是為冰川凍土或寒帶的高原區;以及被稱為濕潤、半濕潤的南方大部地區,其特點是雲、雨現象較多。而中大太空所的衛星遙感地面接收站,接收範圍北至中國與蒙古接壤區域,南至菲律賓、印尼等國,東至朝鮮、韓國和日本,西至印度和印度洋海域,總共約2,500公里的接收半徑,涵蓋了熱帶、亞熱帶、中國季風區等。
多數災害 發生在南方
林琿引用國家民政部的統計指出,中國超過85%的災害都與雲、雨有關,包括颱風、暴雨、洪水、泥石流等,所以大部分災害都發生在南方,也突顯了在多雲雨地帶設立監測站的必要性。
他舉例說,2000年廣東省韶關市曾發生水災,他們即刻將當晚拍攝的衛星圖像發給當地政府,「救災工作最怕是誤判,但是靠災區打電話匯報,很難表述清楚災情。現在有了衛星圖片,並拿來與之前的圖片對比,馬上就知道確切情況了。」
監測數據 供海洋作業
中國全部海岸線及所有領海區域也盡在中大接收站的監測範圍內,以適時提供詳細的颱風數據、海面風力資料等。林琿還提到,發生在水下的海洋內波可引起上百米的海水起伏,甚至會顛覆航行中的潛艇,對海底輸油管道等海洋工程是巨大的威脅。
由於這種內波難以直接觀測,加上受到環境條件的限制,故採用衛星遙感技術是大範圍觀測海洋內波的唯一手段。他指該技術通過雷達獲得圖像,不受雲雨及晝夜的影響,有關資料還可提供予石油開採、海洋聲場環境監測和海洋學研究等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