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基因技術能夠提升農作物的質量和數量,同時大大降低生產成本,被認為是確保全世界溫飽的妙方。但是另一種意見認為,這種技術是通過修改物種的DNA結構而達到目的,打破了生物種類之間的界限,難以估計其對生態環境、人類健康所產生的長遠影響,故歐盟等國家均對有關技術持審慎態度。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目前正和中大生物系教授辛世文合作,研究將粟米的碳4基因注入水稻中,產出量大質優的「超級雜交水稻」。在試驗過程中,確保技術未成熟的種子不會散播,這重任便要依靠中大太空所提供的高光譜遙感技術的監測。
轉基因產品質量不穩定
由於轉基因技術目前還未成熟,其產品的質量並不穩定。林琿提到,「曾有科學家推出所謂的『高產量水稻產品』,種植至第三代時突然顆粒無收。」由於風吹、昆蟲授粉等均可能將試驗種子擴散到試驗田以外的地方,因此必須對其進行嚴密的監測,以免影響到正常農作物的生長,造成難以估計的影響。
分析水稻生長光譜變化
高光譜遙感技術的監測方式,其實是通過探測農作物體內葉綠素含量的變化進行的。林琿解釋稱,綠色調的反光度很高,特別是含有葉綠素較多的植物,在近紅外區域的反射強度更高,而枯萎植物則會顯得黯淡。
他指出,加入轉基因的農作物生長周期可能會起變化,其體內的葉綠素亦會隨之增減,因此研究人員目前正在分析水稻生長過程中光譜的變化和差異,並藉此對轉基因農作物和普通農作物進行識別。
實時了解基因發展狀態
已在湖南完成的「超級雜交水稻」計劃首階段試驗中,高光譜遙感技術被證明對轉入基因表達等實時檢測具有明顯效果,可以幫助科學家實時了解轉入基因的發展狀態,隨時調整計劃,以免人力、財力及時間的浪費。但林琿表示,有關遙感監測技術目前仍在試驗階段,並已應用於地面和高空範圍的測試中,但還未借助衛星開展。
「超級雜交水稻」計劃正遷往海南島進行更大規模的嘗試,當地農作物可實現一年三熟,故可為科研人員提供更多試驗機會。林琿也希望將多次試驗的結果進行對比,以確認有關監測技術能否被廣泛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