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尋找武術大師的後現代生活
本報駐山東記者 殷江宏
八月尾,首屆中國俠文化節在兩千餘年前「長勺之戰」的古戰場——山東萊蕪雪野湖畔拉開序幕。這場建國以來規模最大的「武林大會」,名家薈萃,陣容強大。除卻少林掌門釋永信大師因事不能參加而委派弟子前來,武當、峨眉、崑崙、青城、崆峒、梅花螳螂拳等六大門派的掌門均親臨現場,可謂武林一大盛事。
雖說傳統武術離現代社會漸行漸遠,此次「萊蕪論劍」卻再一次證實當代武林高手的存在。不過,在沒有了刀光劍影和腥風血雨的今日江湖,武林高手正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挑戰。
據了解,目前中國武林有100多個門派,除少數知名的大門派有自己的基地,更多門派隱藏在城市裡。「或許你身邊的醫生、商人,就是某個門派的掌門。」青城派掌門劉綏濱風趣地告訴記者。
現代掌門用QQ 科學教招式
武當派十四代掌門游玄德坦言,當前各門派均不以武術為生。游玄德道長是湖北省政協委員,同時擔任世界養生聯合會主席、南武當山道教協會會長等職務;而有「書生劍客」之稱的峨嵋派掌門吳信良,曾在四川武術隊執教,還當過武俠影片的武術指導,後來乾脆親自操刀,導演過幾部武俠教科片;崆峒派玄空門掌門白義海不僅曾在某大學當過武術教練,更是武警某部隊的功夫教官。
現代社會的武俠世界缺少了腥風血雨,卻融入許多現代元素。比如大多數門派的掌門都用上了手機、電腦,有的甚至用QQ傳信;在教學方式上,亦與時俱進。峨眉掌門吳信良表示,與以往相比,現代授徒可用現代科學理論去解釋古老的招式。比如峨眉派的掌法中提倡用手指攻擊對方,用現代物理學來解釋,是因為相同力量下受力面積越小,壓強就越大—這樣授課會更容易讓徒弟接受。而傳統武術與現代科學的相互印證,更表現出中國武術的博大精深。
武術傳承難 高手靠救濟度日
隨着冷兵器時代的結束,傳統武術發展面臨越來越多的困難,有些門派甚至瀕臨失傳。資料顯示,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有6500萬人習武,有2萬多家武術館,最大的武校每年能招到一至二萬學生。但今天已遠不如前,習武者多為業餘愛好者,且以中老年人居多,主要用於養生和健身。儘管相關部門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動用了很多人力、物力、財力,對傳統武術文化的挖掘、宣傳做了大量工作,但傳統武術仍與現代社會漸行漸遠,有些傳統武術拳種的代表人物,甚至淪落到要靠救濟度日。
青城派掌門劉綏濱曾專門就此做過一番調查,他不無擔憂地表示,在古代,習武者多能謀到一份好差事。可在現代,武術已不再是謀生的手段。傳統武術要傳承下去已很難,要培養出一代高手更是難上加難。長此下去,習武者日益減少,傳統武術變成傳說的一天終會成真。
峨眉派掌門吳信良對此亦深有體會。他表示,人們對武術的理解大多源於武俠小說,但也正是這些小說「神話」了傳統武術,令初學者覺得落差很大,因此很容易失去興趣。
武當派掌門游玄德表示,武俠小說中的一些招式較為誇張,有些是不存在的,其實各門派都有自己的獨門功夫和不傳之秘,而這些功夫的精髓外界並不知曉。此外,游玄德認為,與以前相比,現在的小孩不能吃苦,而練武需要時間和耐性。不過,吳信良和游玄德皆認為中國競技武術仍然在不斷進步。
昔日不傳之秘 今變健身良方
當前,各門派均在努力尋求突破之路,用各種方式使中國武術傳承下去。有專家認為,和平年代已沒有必要培養一大批武林高手,而是應該讓傳統武術更多地惠及民眾,起到強身健體的作用。昔日許多門中不傳之秘,均已飛入尋常百姓家。如傳說中的少林絕學《易筋經》,已在北京、上海等地的連鎖健身、瑜伽中心推廣。而武當派的武館亦開到世界各地,向海外人士傳授太極拳。
另一方面,武術經濟已悄然興起。以少林為例,隨着武術經濟產業化的發展,少林武術已成為河南登封市對外交流、吸引外資的「強力膠」。據不完全統計,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登封市通過武術共引進200多個項目,經貿總成交額達到上百億元。而登封市亦出台一系列與武術相關的產業,全力打造 「功夫之都」,推進少林武術產業化。
向本港借鑒 力促武術經濟
青城派掌門劉綏濱表示,傳統武術面臨困境有諸多原因,與訓練體系不能與時代接軌,傳統門派缺乏良好的營銷推廣體系等不無關係。劉綏濱建議各門派加強與外界的溝通;甚至可以組建適合自身拳種發展的經紀公司,加強管理和宣傳;亦可利用自身優勢尋求與政府、社會合作的契合點。
武當掌門游玄德則建議各個門派團結起來結成同盟,共同走向海內外,推動中國傳統武術的整體發展。他並指出,香港善於加工演繹中國武術的各類元素,例如金庸小說,港台武打片等均是很成功的例子,值得內地借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