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山西煤炭量豐富,吸引溫州民間資本大量投資。不過山西政府出台的政策,令一眾溫商損失頗大。 資料圖片
【本報駐浙江記者白林淼、實習記者王屹峰24日電】遊走世界各地並名聲遠播的「溫州炒團」又遇困境,繼近幾年的炒房、炒棉被套之後,最近又傳出「炒煤團」或遭受覆滅的消息。今年3月25日,山西省國土資源廳出台《關於煤礦企業兼併重組所涉及資源權價處置辦法》,要求溫州人目前在山西投資的近600座煤礦,全部納入國有大型煤礦兼併收購行列,估計約有1,800億溫州民資或將遭受重創。
據溫州中小企業促進會會長周德文表示,自2002年開始,煤炭價格一路攀升,溫州民間資本大量注入,成為投資山西煤礦最出位的「民間資本」。在2003年前後的鼎盛時期,約有逾2,400個各類煤礦被溫商所掌控,佔山西中小煤礦的60%左右,年產煤炭8,000萬噸。至2004年,溫州「炒煤團」的稱號開始不脛而走。
「炒煤團」自07年撤出
然而,危機始於2007年國家對煤礦秩序的整治。整頓之後,溫州「炒煤團」的生存空間越來越狹小,有近四分之三的溫州煤礦投資商撤出山西。
據當時數據顯示,到2007年,溫商在山西的煤礦僅剩下近600家。一般,溫商投資的煤礦價格在3億至5億元之間。按此估算,溫商現在尚未撤出山西煤礦的民資還有1,800億至3,000億。其中,仍留在山西的民資中,60%的投資遭受重創,也就是虧損的資本最高可達1,800億元。
7500億民資 投資無門
周德文認為,因為政策方面的風險,溫州民間資本正漸漸從房產和煤礦領域撤退,擁有7,500億元之巨的溫州民間資本又走在十字路口。
不過,溫州民資的迅速壯大就在其投資的靈活性,目前溫商又開始新的四大領域:一是繼續走資源性投資之路,投資金屬礦等礦產;二是緊抓金融市場投資,尤其是村鎮銀行和小額貸款公司;三是高新技術產業;四是做中國特色的民間私募和創投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