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9月25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內地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西鄉60年滄桑巨變:昔日稻田鄉村 今天花園街區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9-25]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本報記者 孫雪、通訊員 邱全東

 位於深圳市西部、寶安區西南境內的西鄉街道,與香港相距僅20多公里,是內地進入深圳特區出入香港的重要門戶。中華人民共和國即將迎來六十華誕。在這一個甲子的歷程裡,西鄉實現了從農業向工業化的轉變,從農村向城市化的轉變,從農民向城市居民的轉變,從城鄉結合部到寶安城市中心的飛躍!

稻田 → 廠房;

茅棚 → 別墅;

舊城 → 花園街區

 稻田之中冒出棟棟廠房,茅棚退出歷史,幢幢別墅驚艷亮相……西鄉猶如一個勇往直前的孩子,每一天都帶給大家無比的驚奇。

 林棟章,土生土長的西鄉人,現年65歲。「解放時期,河西村只有數百人,擁有稻田2000多畝,村民以種植水稻為生」,林棟章說,「當時,糧食產量很低,根本不夠吃。1952年土地改革之後,村民們擁有了自己的土地,生活逐步改善。1962年,河西村建立起互助組,糧食產量猛增至畝產1000多斤。」

 「改革開放的春風,讓河西人掙脫傳統的自給自足思想,開始探尋集體經濟之路」。林棟章介紹,發展集體經濟面臨的最大困難是資金緊缺,為此,河西村採取三種方式籌資:集體出資建廠房;向個人集資然後分紅;拍賣土地籌資。

 「1982年起,三來一補企業陸續入駐河西村。到1990年時,村內企業已達100多家,」林棟章說,村民們開始嘗到開廠辦企業的甜頭,村集體的主要收入逐漸轉變成廠租、物業管理費,人均年可分紅1.5萬元左右。

 村民收入增加之外,企業入駐帶來的最大變化,是由農村逐漸變化為城市,稻田和魚塘之上,一棟棟廠房拔地而起;路,越修越多,越走越長,帶給河西前所未有的發展速度,茅棚變別墅已不再是奢望和夢想。

 「1991年,河西村統一規劃,為村民們建起了別墅,」林棟章介紹,「每家每戶3層半,建築面積280平方米,共100多棟。沒幾年,別墅村內隨處可見私家車。」

 河西村,只是西鄉城市發展的一個縮影。2007年下半年,西鄉開始試點花園街區城市管理模式。今日西鄉,山川秀美,街容整潔,花艷草綠,舊城新顏。

相關新聞
胡總新安全觀 籲建和諧世界 (圖)
胡總提「和諧世界」四點主張
中國IMF投票權將超英法
日本10月赴京港銷地方債
離題談「均衡」 小奧劍指中國
河北輪胎 在美打贏官司
胡薩會晤 法國「鬆了口氣」 (圖)
中國再陷輸美銅版紙傾銷案 (圖)
遠東合作綱要 中俄正式批准 (圖)
國慶巡遊將現四代領袖方陣 (圖)
京辦國慶 力減擾民 (圖)
巨型翻花畫破世界紀錄
七大花車各呈主題
成龍彭麗媛晚會獻唱
大柵欄國慶日須通行證 (圖)
京推400多項展覽
國慶遊火爆 火車無座 機票無折 (圖)
四川禁遊未開放災區 (圖)
澳洲再阻華企投資開礦 (圖)
澳洲政府的冷戰思維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內地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