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本報記者 孫雪、通訊員 邱全東
位於深圳市西部、寶安區西南境內的西鄉街道,與香港相距僅20多公里,是內地進入深圳特區出入香港的重要門戶。中華人民共和國即將迎來六十華誕。在這一個甲子的歷程裡,西鄉實現了從農業向工業化的轉變,從農村向城市化的轉變,從農民向城市居民的轉變,從城鄉結合部到寶安城市中心的飛躍!
稻田 → 廠房;
茅棚 → 別墅;
舊城 → 花園街區
稻田之中冒出棟棟廠房,茅棚退出歷史,幢幢別墅驚艷亮相……西鄉猶如一個勇往直前的孩子,每一天都帶給大家無比的驚奇。
林棟章,土生土長的西鄉人,現年65歲。「解放時期,河西村只有數百人,擁有稻田2000多畝,村民以種植水稻為生」,林棟章說,「當時,糧食產量很低,根本不夠吃。1952年土地改革之後,村民們擁有了自己的土地,生活逐步改善。1962年,河西村建立起互助組,糧食產量猛增至畝產1000多斤。」
「改革開放的春風,讓河西人掙脫傳統的自給自足思想,開始探尋集體經濟之路」。林棟章介紹,發展集體經濟面臨的最大困難是資金緊缺,為此,河西村採取三種方式籌資:集體出資建廠房;向個人集資然後分紅;拍賣土地籌資。
「1982年起,三來一補企業陸續入駐河西村。到1990年時,村內企業已達100多家,」林棟章說,村民們開始嘗到開廠辦企業的甜頭,村集體的主要收入逐漸轉變成廠租、物業管理費,人均年可分紅1.5萬元左右。
村民收入增加之外,企業入駐帶來的最大變化,是由農村逐漸變化為城市,稻田和魚塘之上,一棟棟廠房拔地而起;路,越修越多,越走越長,帶給河西前所未有的發展速度,茅棚變別墅已不再是奢望和夢想。
「1991年,河西村統一規劃,為村民們建起了別墅,」林棟章介紹,「每家每戶3層半,建築面積280平方米,共100多棟。沒幾年,別墅村內隨處可見私家車。」
河西村,只是西鄉城市發展的一個縮影。2007年下半年,西鄉開始試點花園街區城市管理模式。今日西鄉,山川秀美,街容整潔,花艷草綠,舊城新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