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9月23日,國藥控股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掛牌。
【本報上海新聞中心記者凌馨5日電】官媒新華社5日發佈中國證監會最新消息稱,自1993年至2009年7月底,已有154家內地企業在海外上市,遍佈歐洲、北美、新加坡、香港等成熟證券市場,形成了「中國概念股」這個全新的板塊。隨着中國經濟不斷發展,內地企業在境外市場的籌資總額達1137.79億美元(折合約8,818億港元)。
10月1日,福州網訊在德國法蘭克福主板上市;2日,恆盛地產在港上市交易。儘管A股市場因黃金周休市8天,內地企業上市融資的腳步卻並未放緩,海外市場正扮演着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2周8企「出海」IPO
本報粗略統計後發現,僅在9月19日至10月2日的2周內,至少有8家內地企業「出海」,分別於美國納斯達克、德國法蘭克福和香港聯交所掛牌交易,融資總額超過400億港元。中證監的數據則顯示,截至今年7月底,已有154家境內企業在境外上市,籌資總額達1,137.79億美元。
在近2周「出海」的8家企業中,2家地產企業都選擇了香港。沃特(中國)財務集團首席執行官張志浩表示,地產企業扎堆聯交所,是因為本港投資者對房地產價值認可度高,對企業融資更為有利。其他如加拿大市場則青睞礦產股,美國市場更認可高科技股。
香港上市「產出高」
自青島啤酒1993年首次「出海」以來,絕大多數企業更傾向美國納斯達克或紐交所。紐交所駐京首席代表楊戈曾透露,至少有50家華企計劃在金融海嘯後赴美上市。「美國的平均市盈率水平很高,中國企業在美國直接掛牌,平均市盈率可以達到30倍,香港和新加坡證券市場的市盈率水平大概在10-15倍」,張志浩說。
至於近日不少企業轉投香港,很大程度上是出於對發行費用的考慮。美國的承銷費用約佔融資額的5-8%,其他海外市場多在3-5%左右,其中又以本港費用最低。經歷了金融海嘯的衝擊,相對於「高投入,高產出」來說,「性價比」對內地企業擁有更大的吸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