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雨 來自香港的北大美學博士生
諾貝爾獎創立100多年,為何一直與擁有世界上最多人口的中國無緣?這問題已引起越來越多人的思考:諾貝爾獎距離中國到底有多遠?
人員紛投機 科研難萌芽
缺乏培養科學精神的社會環境是一個重要原因。科學研究需要具有科學的精神和態度,以及研究者具有對科學的熱情和持之以恆、堅忍不拔的毅力。中國曾有過一代懷有「科學救國」抱負的知識分子,並造就一批像華羅庚、錢三強、陳景潤等著名科學家。但在市場經濟時代,立志從事科學研究的青少年越趨減少,更多人希望快成名、賺大錢。急功近利的思潮充斥社會。
科技領域方面,我國的科研人員數量領先世界,專利數量全球第一。教育部表示,中國高校按科技論文數量排序,自2004年來,科研能力一直排在世界第五位。然而,我們的專利有許多是無法應用的,論文也存在大量的東拼西湊或剽竊。專心於科研的人備受擠壓,投機鑽營的人卻可耀武揚威。這種不利於科研的社會環境,令有潛質的科研人員難以專心進行研究。法國巴黎某大學校長說,他給教授充分的自由和寬鬆的環境,從不提出短期的具體要求。而這正是國內所缺乏的環境和氛圍。試想,每天為了開會、論文、職稱和升官而疲於奔命的隊伍,能夠產生諾貝爾獎得主嗎?
歷屆諾獎得主 研究不為嘉許
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很久之後才獲諾貝爾獎,他絕不是為得獎而搞研究。
香港中大前校長、有「光纖之父」之稱的華人學者高錕獲得本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科研工作背後的高錕充滿孩子氣,他在兒女眼中,是思想廣闊、寓工作於遊戲的好父親;他的性情隨和,與其共事多年的私人助理,從未見過他發脾氣。凡是新奇事物都能引起高錕的極大興趣。他在60歲開始學習潛水。他認為,潛水時可欣賞到美麗的海底世界,令人心情愉悅。後來,他又迷上打網球和造陶藝,並很喜歡靜靜地撫弄泥土的感覺。獲獎後,他發表公開信,希望重過平靜的生活。
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宣布,將本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伊麗莎白.布萊克本、卡羅爾.格雷德和傑克.紹斯塔克。雖然獲獎者皆為預測者們重點關注的人選,但他們似乎並不把這激動人心的獎項放在心上。布萊克本是在來自瑞典的獲獎通知電話的鈴聲中醒來;卡羅爾.格雷德正在忙着洗熨衣服,準備幾名子女上學前的東西。
以上例子,讓我想到的是:專心致志,無為而為。我們不缺人才,不缺資金,亦不缺各種名堂的口號和「工程」,所缺的,也許就是一顆超越功利得失的平常心。其實,各個行業都有自己的「諾貝爾獎」,社會應形成這樣一種氛圍:各人憑興趣和能力做好本職本分,做得出色的人理應得到認可和尊重。為政者營造良好的科研環境,研究者投入科研工作,行政人員做好後勤保障,在培養及選拔人才上,尊重獨立自由的人格和富於創造力的精神。只有戒除浮躁,秉持平常心,將科學探索造福人類作為科研的出發點和根本動力,才有可能躋身於世界一流的水平。諾貝爾獎距離我們有多遠?大抵毋須計量,但所揭示的自身不足,才是我們在大國崛起的路途上所要正視的問題。 pku6166@gmai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