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健恩 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 語文及翻譯學部高級導師
《昔往的輝光》是柯慶明教授的散文集,收錄約10篇文章,主要是懷念故人和師長的作品。書名《昔往的輝光》用了回文的寫法,倒過來是「光輝的往昔」。在柯慶明心中,他唸台大中文系時親炙過的師長,以生命的光輝照亮了年輕歲月。散文集要寫的,正是這些曾經如霞光滿天、如秋光晚照的台大第一代「中文人」。
選擇把這本書列為「現代真經典」的原因有兩個。書中一半篇幅寫4位台大前輩教授,台靜農、鄭騫、屈萬里都是中文系第一代師長,葉慶炳則是中文系第一屆畢業生,後來留校任教。我上過葉老師的中國文學史,但其餘3位當時已辭世,他們的言行事跡,我只能透過師長的轉述得知。身為台大中文系的弟子,自是希望更多人了解這些精彩藝文先進的麟爪片羽。這個原因,完全出於小小的私心。
師長肺腑之言 至今驚覺體會
然而,我更期望讀者從中看到的是前輩的人文風骨與思想情操。這本散文集最有趣的地方是,作者柯慶明一方面寫師長往事,一方面又寫自己30多年前面對師長時的心路歷程。初進台大中文系的柯慶明,有點衝動,有點自負,又有點搗蛋,做任何事情彷彿都很理直氣壯。我們的年輕人,又何嘗不是?不過,年輕人看年輕人,畢竟像照鏡子,縱然真實,未必有益於成長。《昔往的輝光》中,柯慶明回想前塵,才驚覺師長的言行舉措,處處足以為後生小子效法榜樣。
正反兼顧 通觀全局
像寫台靜農老師對人的批評,「總是正反兼顧,並不以偏蓋全」。這個年頭,我們對於人,對於事,對於言論,都慣於妄下判斷。往往聽到對方說了一句不中聽的話,就會認為那人愛說廢話。往往看到對方做了一件不合自己心意的事,就逕自討厭對方。能夠正反兼顧、通觀全局全人,不就是我們該學習、該培養的態度嗎?
禮德並施 百姓知恥
作者寫鄭騫老師只讓考試作弊的學生重修而不以記過處分,當時着重嚴明紀律的他無法了解老師寬厚仁慈的用心,長大後才明白老師眼中「只有『過』的狀態卻沒有『罪』的理念」。21世紀的今天,我們固然要守法;然而人就往往被擺放在守法與違法的天秤兩端。《論語》中,孔子曾經說過「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大意是,如果治國着重刑法,百姓即使不違法,卻不知羞恥。但如果教導百姓道德禮義,則人民不但行為端正(不會違法),還能知恥。柯慶明認為,鄭騫老師的教誨,正是秉承孔子的仁德,而這正是我們這一代該具備的人文精神。
時下年輕人愛看博客,既能擴闊視野,又能增加人生經驗。不過,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提供正能量,成為別人效法的榜樣。《昔往的輝光》中那些上代文人,都擁有指導作用,讓我們學會如何面對身邊種種人和事,讓我們也有光輝的現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