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教育直屬大學績效評價報告排名,北京清華大學排首位。圖為清華大學清華園。資料圖片
——績效評價報告掀爭議 屢現名校墊底黑馬上榜
【本報上海新聞中心記者唐湛嫣13日電】教育部直屬的國家級綜合性教育科學研究機構中央教科所高教研究中心最近公布《中國高等學校績效評價報告》,首次對教育部直屬的72所大學進行績效評價,結果首三甲順序為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及東北大學。整體而言,近半數大學過去3年「投入多,產出少」,屬「高耗低產」一族,不少名校如上海交通大學排名亦未如理想;另約1成院校投入和產出排名一致,表現未見驚喜;只有約4成大學「產出高於投入」,帶來增值效益。有關名校未有回應排名;教育界人士則認為,大學表現應由社會、畢業生來評分,以論成敗。
排名公布後引起社會熱議,不少頂級名校排名不理想,如上海交通大學僅位列31位,與上海交大同城的東華大學和華東理工大學形成極大反差,後兩者在榜單上排名為15位和16位。總括而言,排名中名校墊底、黑馬上榜的個案層出不窮,而且農業類大學整體排行靠前,財經類學校排名居後,績效榜末10席財經類大學佔了一半。
評價根據「投入出產理論」
負責有關研究的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袁振國在接受媒體訪問時稱,上述現象「很有意思,值得研究」。《報告》中大學績效評價是根據「投入產出理論」,從大學資源利用效益方面評價大學的績效。評價指標涉及科研及教育經費、固定資產等14項,產出的指標則涉及百篇優秀博士論文、出版專著、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特等獎、發明專利授權等16個項目的數量。《報告》最後特別註明,「考慮到中央美術學院、中央戲劇學院、中央音樂學院獨特的辦學定位和學科特色,本次績效評價暫不將其結果列入排序之中」。
袁振國指,農業類和財經類院校,國家投入不高,但在產出類的指標上卻有迵異表現,主要是農林類大學在科技成果、發明專利等產出指標上佔有優勢;財經類學校普遍墊後,與他們獲得國家科技獎、技術轉讓等機會較少有關係。
獎項成指標 專家指不公
教育專家指,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這「科技三大獎」本來就與人文社科類大學無緣,財經類大學也不以獲獎見長,但獎項卻是產出評價的重要指標,可能會造成不公平。袁振國承認《報告》仍需要作進一步改進,如根據學校分類來進行標準調整,使文理農學科的績效評價更加科學化。在產出指標方面,今後可以考慮把學生畢業10年的平均收入列入衡量大學績效的一項重要指標。
專家:排行榜應由社會打分
華東師範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唐安國認為,在製作排行榜時,雖然數據無法作假,但是在選取哪些指標卻帶有針對性,沒有統一標準,而且排行榜對大學教育並沒有什麼幫助,最後來評論大學教育成敗得失,應該是學校的畢業生、用人單位和社會,「一個高職、高專類學校的畢業生可以在一踏上工作崗位時就看出學校的培養成果,但是一個211、985工程大學(註:獲得中央財政支持的重點大學)的畢業生可能要等到畢業若干年後才會看出大學教育的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