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建於1984年的「拓荒牛」雕塑是深圳實幹精神的象徵。
深圳特區設立之初的使命,是要在極「左」思想窒息得瀕於絕境的中國全方位突圍。其特區中的「特」,是要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新視窗、排頭兵、試驗田和風向標,為中國人擺脫貧窮落後和封建愚昧而展開新探索和新嘗試。
而今,深圳在取得成功之後似乎開始失去發展方向,這從城市定位中就可見一斑。2009年通過的《深圳綜合改革配套方案》中,為深圳提出了一系列嶄新的「頭銜」,其數量之多,讓人想一口氣讀完都不容易:「科學發展的示範區、改革開放的先行區、自主創新的領先區、現代產業的集聚區、粵港澳合作的先導區、法治建設的模範區,強化全國經濟中心城市和國家創新型城市地位,加快建設國際化城市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示範市」。如果再加上「國際化城市」、「全球先鋒城市」、「全國經濟中心城市」、「國家自主創新城市」、「鋼琴之城」、「圖書館之城」、「設計之都」、「時尚之都」、「國際濱水城」等這些身份,讓人實在忍不住要問:如此寬泛的定位,是不是反而暴露了深圳搖擺不定、猶猶豫豫的內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