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0年2月19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博覽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沙林傑 美國隱士的十一封信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02-19]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文:黃納禧 圖:資料圖片

 有美國文壇隱士之稱的沙林傑(J.D.Salinger)於上月27日因病去世,自此他50多年來的隱世生活重新為世人所發掘和討論。

 各地讀者最關心莫過於作者有否留下一二遺稿,裨益後人;直至本星期初,摩根圖書館暨博物館(Morgan Library and Museum)終於公布,收藏於館內的沙林傑的11封書信,將會在館內展出,讓有心人能在吉光片羽中重新細讀沙林傑不平凡的一生。

 沙林傑在1951年出版小說《麥田捕手》(The Catcher in the Rye)盛名於世,書中17歲的主角荷頓.柯菲爾(Holden Caulfield)則成為了美國青少年一代又一代的偶像。美國讀者曾大讚沙林傑,指他是路易士.卡路爾(Lewis Carroll,兒童讀物《愛麗絲夢遊仙境》作者)以外最懂青年人的作家;他的經典名作《麥田捕手》至今於全球已賣出超過6千5百萬冊,成為了美國高中課程恆久的參考讀物之一。

 今次要公開的11封書信,其實一直存放在位於紐約曼克頓的摩根圖書館中。圖書館長戴克蘭指出,這些重要的遺物全由沙林傑的好友兼筆友米查(E. Michael Mitchell)捐獻,而米查更是第一版《麥田捕手》的封面設計者。

相識40載

 1951年,沙林傑在康乃狄克州的衛斯波(Westport)結識了鄰居米查。二人在短時間內結為好友,同一時間沙林傑正打算出版《麥田捕手》,機緣巧合之下便請了米查擔任小說的封面設計,為他的第一本小說集繪畫了一匹在夢境中奔馳的紅色野馬。

 此後,直至上世紀90年代初,兩人的書信往還不斷。

 在1951年的第一封信中,沙林傑告訴米查他在倫敦的一切有趣見聞:包括他如何被當地人奉若神明,在歌劇院看《天鵝湖》期間得到上賓式的招待,有專人為他端上名貴的紅茶;另外,他更憑藉自己的名聲結識了數個《Vogue》雜誌的模特兒,儘管他後來聲言「(這些約會)一點樂趣都沒有。」在觀劇過後,當時兩位主角、英國著名演員勞倫斯.奧立佛(Laurence Olivier)及費雯麗(Vivien Leigh)甚至邀請他到家中作客,共進晚餐。

 此外,在首次的去信中,沙林傑已用「親愛的Buddyroos」(在《麥田捕手》中荷頓的綽號)稱呼米查,加上信中的內容,都足見沙林傑與米查交情匪淺。

 「事實上,在很多封信中,沙林傑都以『沒多於兩個好友』形容米查。他們彼此都有十足的了解。」戴克蘭補充說:「不過這並不出奇,因為他們有超過40年的交情。」

大談湊仔樂

 然而,相隔了15年,沙林傑才寄出了第二封信。

 1966年,沙林傑已成為了美國最炙手可熱的作家,可是當時他卻選擇了退居新罕布希爾州(New Hampshire)。同年,他與第二任妻子克萊兒(Claire Douglas)離婚,而養育子女的責任則交托到沙林傑手中。

 出奇地,沙林傑卻沒有在信中提及離婚的傷痛,反而跟好友大談照顧子女之樂:他在信中指出,最愉快的活動莫過於帶子女到曼克頓看牙醫;每逢入夜,三口子都會到第五街散步和晚飯;直到深夜,他都會滿懷歡喜看着子女徐徐入睡,繼而開始寫作,日復日如是。

 在那段時間,沙林傑總愛跟朋友─尤其米查傾訴他對子女的深厚感情,可是,他在女兒瑪格烈特眼中卻是個「非一般」的爸爸。2000年,瑪格烈特出版回憶錄《夢想捕手》(Dream Catcher),大爆父親的隱私,指他每天都會喝自己的尿,只愛食急凍的青豆,又時常虐打自己的妻子,甚至篤信各種宗教如印度禪宗、科學教等,認為他是個十足十的怪人,根本不如世人想像般的正面形象。但兒子馬修直斥其姊不是,指責她為求賺錢,不惜虛構事情,胡說八道,毀棄了父親的為人及形象。

紐約 討厭至極

 在其後的信件中,沙林傑陸續透露了他樂於隱居的原因。除了厭惡讀者們的追捧及記者的採訪外,他直言並不那麼喜愛居住在大城市。

 「除了自然歷史博物館以外,我再找不到任何值得我留戀的地方。」

 「我在郊外居住之後,才發現我是多麼喜愛操作那部笨重的拖拉機……至於紐約,我記得在整個前往看表演的行程中,乘坐地下鐵已經是我最享受的時刻了。」沙林傑在1979年的信中說。

 到了80年代,沙林傑幾乎絕跡於美國文壇。一直到1986年,美國蘭登書屋(Random House)邀請作家伊恩.咸美頓(Lan Hamilton)為他寫傳記,他才大動肝火,到法院提出申訴,要求禁絕傳記出版。同時間,他去信米查說:「如果他們(蘭登書屋)因為出書而騷擾到你及你的妻子,我將會十分傷心。」

米查並非唯一「筆友」

 沙林傑雖然是美國史上最受尊崇的作家之一,但他一生出版極少。自《麥田捕手》之後,他選擇了遠離群眾的生活,雖創作不斷,但一直少有主動與出版商合作,只有斷斷續續在1953年出版《九個故事》(Nine Stories)、1961年的《弗蘭妮和祖伊》(Franny and Zooey)和1963年的《抬高木樑》(Raise High the Roof Beam)。

 拒絕出版小說,但他卻一直喜愛以文會「友」,除了跟米查的11封信外,他還曾自言喜愛跟批評他的人打筆戰,或回應小讀者的問題,或給他喜愛的女人撰寫情信。如在1973年時,他在大學認識了學生喬依絲.梅納德(Joyce Maynard),並展開長時間的通信往來。後來喬依絲在1998年時出版回憶錄大談她跟沙林傑的生活,一方面指他是控制狂,另一方面則大爆他常以書信方式追求年輕女性,風流成性。在撰寫回憶錄後,梅納德甚至把沙林傑的15封信交付拍賣行,最終由一位企業家以15萬6千5百美元買得,但他一擲千金後卻把信全數歸還給沙林傑。

 1993年,沙林傑最後一次去信米查,拒絕對方要求親筆簽名本的《麥田捕手》。隨後,他寄出最後一張皺摺不堪的信紙,並寫道:「大部分真誠的東西都不需要言出於口的。」

 至今,館方直言仍然不了解沙林傑與米查友好的原因,但他們相信,通過二人的書信往還,讀者將可看到這個文壇隱士孤僻性格背後親和的一面。

相關新聞
沙林傑 美國隱士的十一封信 (2010-02-19) (圖)
睦鄰不爆私隱 (2010-02-19) (圖)
從筆友到愛人 (2010-02-19) (圖)
沙林傑紀錄片面世 (2010-02-19) (圖)
名著電影 雙璧交輝 (2010-02-12) (圖)
1.《怪屋疑雲》 (2010-02-12) (圖)
2.《飛越瘋人院》 (2010-02-12) (圖)
3.《2020》 (2010-02-12) (圖)
4.《教父》 (2010-02-12) (圖)
5.《告別有情天》 (2010-02-12) (圖)
6.《小孩與鷹》 (2010-02-12) (圖)
7.《現代啟示錄》 (2010-02-12) (圖)
8.《月黑風高》 (2010-02-12) (圖)
9.《鐵面特警隊》 (2010-02-12) (圖)
10.《斷背山》 (2010-02-12) (圖)
《咆哮山莊》拍新版 (2010-02-12) (圖)
奧遜威爾斯的大國民背影 (2010-02-05) (圖)
亮相:世界最大的書 將於英國首展 (2010-02-05) (圖)
毛姆的悲哀 (2010-01-29) (圖)
最受歡迎的八本書 (2010-01-29)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博覽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